关于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的区别──与芦笛先生商榷(一)

林思云


 芦笛先生的大作我几乎是每篇必读。这次芦笛先生写的与我商榷的文章,又显示出 芦先生的高明之处。我对芦笛先生在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造成华夏文明的 落后,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本文想谈四个问题:模糊文字与模糊思维;死记硬背的 应试教育;鼠目寸光的功利主义,以及盲目自欺的夜郎心态”,都是非常赞成的。

 芦先生和我在“中国没有思想家”这个观点上是一致的,但在为什么会出现“中国 没有思想家”的原因上,看法却有很大的分歧。

 中国虽然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但几乎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理性的东西。我们在学 校学的数理化、政治经济法律,全是根据洋人的思想编写的课本,我们从小在学校 里学习的理性知识,可以说全部是欧洲人的理性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除了政 治家就是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的名著,都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样的文学作 品,没有一部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样的自然科学名著, 更没有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神》,斯宾塞的《政治进化论》这 样的社会科学名著。

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给人类留下理性思维的遗产?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先天论,另一种则是后天论。我和芦笛先生最大的不同就在 于我持“先天论”观点,而芦笛先生持“后天论”观点。(关于“先天论”和“后天 论”请参见拙文《人种研究中的先天论和后天论》)。这里就不对“先天论”和 “后天论”观点进行探讨,而就芦先生提出的其它几个问题进行一下商榷。

 和芦笛先生商讨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应该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政论文章。

 世界上有两种书,一种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书,另一种则是我们在业余时间消遣 的书。我上中学时,很讨厌数理化等理科课,更讨厌强行灌输的政治课。放学回家 后,我从来不复习数理化,而是挑灯攻读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那时中国的城市里 经常拉闸停电,经常在读小说读到最高潮的时候,忽然眼前一片漆黑,那真是最让 人扫兴的事。我还经常把小说等带到学校在上课时偷看,不时被老师没收“课外读 物”,或被揪出来作为“不务正业”的典型。我只是在考试前一个星期左右,才临 阵抱佛脚,猛背几天书对付考试,蒙混过关。

 我想很多人在中学时代都有同样的体验。那时我们之所以不喜欢读理性的数理化, 而喜欢看感性的文艺小说,是因为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到大学时代, 我还是“以邪压正”,不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专门通宵夜战金庸的武侠小说, 一字不漏地精读“逸闻野史”。直到读研究生以后,才开始自觉地读一些理性文 章,开始逐渐体会到理性文章的博大精深、发人深醒。以前我专去地摊上买所谓的 “畅销书”,好象别人都在看,我也不能不看。现在我看文艺小说的兴趣越来越 少,读理性著作的时间却越来越多,甚至连年青时最讨厌的《资本论》、《辩证 法》,也成了放在枕边的伙伴。这也许就是我个人理性思维能力逐步成熟的一种表 示吧。

 人的感性思维是生来就有的,而人的理性思维却是随着年龄逐步成熟的,所谓“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年青人的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特别容易感情用事,往往是 一煽就起、一碰就跳,这也是大学生特别容易闹事的生理原因。如果“六四”天安 门广场上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致不会有人响应搞“绝食”。毛泽东能够 发动文化大革命,最主要依靠的,也是一批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大中学校学生。

 政治家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越是缺少理性的人,就越容易被煽动。政治家们最 喜欢那些感情用事、容易冲动、缺少理性的群众,他们会轻信政治家、煽动家们的 任何谎言,会为了政治家的一句口号而上刀山、下火海。离开了这批缺少理性的群 众,政治家就搞不起来任何群众运动。所以政治家总是特别讨厌、也特别害怕那些 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考的知识分子。虽然知识分子们手里没有一杆枪,没有一支军 队,但知识分子提倡的理性思想,却能够摧毁政治家们统治的根基。

 在西方,政治家们的演讲是颇有煽动性的。他们为了当选、为了在政治斗争中取 胜,必须用各种方法蛊惑群众、争取人心。但这些煽动性政治演讲,并不能算作政 论文章,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的民主政治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 太多的政治煽动家,而是因为他们有太多教导人们理性思考的思想家。西方人引起 自豪的传世名作,都是《进化论》、《民约论》、《万法精神》这样的理性著作, 向鲁迅那样的煽情文章,在西方根本不会成为思想高深的典范文章。

 尽管西方人也搞政治煽动,但西方式的政治煽动,还是比中国式的政治煽动,有多 的哲学性和更少的文学性。比如著名的《国际歌》就是一首政治煽动性很强的歌 曲,《国际歌》唱到: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中国的一首政治煽动性歌曲《东方红》,却是这样唱: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 《国际歌》并没有用把毛泽东、共产党比作太阳这样的文学比喻手法,而《东方 红》却大篇幅地使用文学比喻手法,而且这种比喻在逻辑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问题。 “东方红,太阳升”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两件事在逻辑上没有任何必然的 联系。不管中国出不出毛泽东,东方都照样红,太阳都照样升,难道中国没有了毛 泽东,太阳就升不起来了吗?所以把“东方红,太阳升”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两句话排列在一起,逻辑上是非常可笑的。可是中国人对这样明显的逻辑错误竟然 熟视无睹,可见中国人理性思维的能力确有问题。鹊华山人先生写的《为什么要讲 逻辑?》一文(原文见《多维观点》),的确击中了中国人的要害。

 我特别欣赏芦笛先生在《也谈假设与求证──答赵无眠先生》一文中,提倡青年人 不看鲁迅杂文的一段:

 “鲁迅的某些提法,如“痛打落水狗”、“一个也不宽恕”、“不惮以恶意揣度别人 的心思”(非原话)等已经构成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分。它培养了几代心胸狭隘、 心地邪恶、行事偏激、手段毒辣,以邪恶心术猜疑旁人动机为机智,以投掷“匕首 和投枪”为武功的青年。。。。
所以,我觉得可以将鲁迅作为天才作家来欣赏,但不能奉为圣贤来崇拜效仿,否则 遗患无穷。中国式的共产主义之所以是邪教,是因为它将仇恨而不是爱和宽恕奉为 基本教义,从而一劳永逸地摧毁了传统道德。在这个过程中,鲁迅的著作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尽管这或许不是他的本意。过去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我想,如果要让青年做忠厚谦和而不是锋芒毕露、为人处世处处赶尽杀绝、不留余 地的人,最好不提倡他们看鲁迅杂文。”

 芦笛先生的这番话也正是我想说的话。其实我并非反对在政论文章中加入一些文学 的手法来烘托文章的可读性,毕竟中文论坛并不是纯学术的讨论园地,写《资本 论》这样太严肃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有读者的。但中国人的理性本来就少,比西方 人更容易被煽动,更容易被煽情文章搞得失去理性。所以我认为中国人在写政论文 章时,应该更加注意让读者保持冷静,多学习一些西方人的理性政论文章的写法。

 关于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的问题,前一段时间马悲鸣先生和不平先生,也有过对 《多维观点》该不该登载文学作品的争议。看来这种对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应该有 所区别的看法,还是有一定普遍性的。

 我写文章的速度可没有芦笛先生那样手到拈来的功夫,今天只好写到这里,下次再 与芦笛先生商榷其它问题。

2000年5月21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