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汪精卫(二)
林思云
第一部分之二、玉石共焚
1905年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清王
朝。到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量革命青
年为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等保皇党则乘机批评革命党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特别批评革命党领袖们,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却唆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
暴力革命。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
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梁启超批评革命党领
袖的“远距离革命家”作风,批评他们唆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的作法,一
时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孙中山的运动,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
命”。反孙派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
风,说孙中山“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第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
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1907年日本政府“请”孙中山出国时,日本朋友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
20000余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而孙中山只
给《民报》留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使《民报》经常陷于经费拮据
的苦境。1908年冬,《民报》主编章炳麟和孙中山诀别,章炳麟说∶日本人向孙
中山赠送的赠款,本来是赠送给革命党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却把这些钱当作赠送给
他个人的私人赠款使用。章炳麟批评孙中山这种作法“实在有损我同盟会之威信,
而使日人启其轻侮之心”。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党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
人士大量出现,同盟会一时间陷入失败的边缘。汪精卫是同盟会中无条件坚决支持
孙中山的孙派骨干,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
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
内党外的怀疑人士重新树立起对革命的信心。
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着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着眼于用
鲜血回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
卫写给孙中山的《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
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
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作为同盟会中坚分子的汪精卫,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海内外对孙中山同
盟会的看法大为改变,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们重新树立起
了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可以说当时同盟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卫牺牲
自己的烈举挽回的。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
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
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
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汪精卫最有名的文章是发表于《民报》26期上的《革命之决心》一文。汪精卫在
文中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
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移给了米,才使生米变成熟
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为薪,为薪的人需
要奉献的毅力,甘心把自己当作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作为釜,
为釜的人需要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
在同盟会中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汉民。胡汉民比汪精卫大四岁,不仅是和汪一
起来日本留学的同乡,也是长年在《民报》一起工作的同事,汪一直把胡当作大哥
看待。胡汉民得知汪精卫要北上行刺时,劝汪说∶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
革命的损失太大。
汪精卫则说∶梁启超骂我们这些革命党人是“远距离革命家”,章炳麟等人又背叛
孙先生和同盟会,已经到了“非口实所可弭缝,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现在我
们必须拿出具体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革命之决心,才能使梁启超愧对民众,使章炳
麟愧对党人,才能促使同盟会内部团结和挽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我以前在《革命
之决心》一文中曾经说过,革命党人要为革命作釜作薪,现在正是需要我当革命之
薪的时候,若吝薪则何由有饭?但不管汪精卫说什 ,胡汉民都坚决反对汪的北上
行刺计划。汪精卫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怕胡汉民会硬把他留下,于是咬破手
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胡汉民见到血书时,当场哭得昏
了过去。
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并不反对用行刺清廷高官的形式,来挽回和唤醒民众对革命
的信心。但考虑到汪精卫是同盟会中非常难得的人才,所以孙中山并没有表示支持
汪精卫的北上行刺计划,但也没有表示反对。因为没有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的明
确支持,汪精卫不得不自己寻找愿意和自己一起北上行刺,作革命之薪的人。汪精
卫首先想到的是黄复生。
黄复生是四川人,和汪精卫一样也是发起同盟会的元老,担任同盟会的高层干部。
黄复生读了汪精卫《革命之决心》一文后非常感动,对汪精卫说∶“我也愿意作革
命之薪”。汪精卫把自己北上行刺的计划告诉黄复生,汪精卫还没有讲完,黄复生
就大笑道∶“铭兄,有话何不直说。我和你一起去北京”。汪精卫说∶“去北京行
刺可是九死一生,毫无生还的可能。。。”黄复生豪爽地说∶“我叁加革命时早已
立志为革命而死,还谈什 生还的问题,这次就让我们一起作革命之薪吧。”
汪精卫再找到同盟会中会作炸弹的喻培伦,请他帮助作炸弹,喻培伦也爽快地答应
了,愿意和汪精卫一同北上。当然最坚决和汪精卫一起北上的是陈璧君,有人半开
玩笑地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
一抛,英国领事馆自会来救你。”陈璧君听完二话不说,拿出英国护照当场撕成碎
片,满座皆惊,也让那位说风凉话的人羞得恨不得钻入地缝。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
陈璧君那样有志气撕毁自己外国护照的烈女了。
汪精卫计划他和黄复生先到北京作好准备,然后喻培伦、陈璧君等人再携带炸弹到
北京。1909年10月,汪精卫、黄复生两人先乘英国船到天津,同盟会的郑毓秀
迎接他们。郑毓秀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实业家,她本人精通外文,是天津有名的交
际花。郑毓秀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这次廖仲恺特别写信给郑毓秀,要求她全
力帮助汪精卫等人的暗杀行动。汪精卫平日接触的都是陈璧君那样的革命烈女,见
到郑毓秀这样风姿绰约的美人交际花,觉得十分不自然。
汪精卫说∶“听说最近北京的火车站盘查得很严。我们这些男人携带炸弹容易引起
怀疑,想请你帮我们把炸弹带入北京。不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炸弹在路上一
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郑毓秀当即答应∶“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 炸弹?
这事就交给我了。”汪精卫是个相貌英俊的美少年,又精通诗词文章,郑毓秀对汪
很是倾心,多次以教她作诗为借口和汪精卫接近,汪却极力避开和郑毓秀的单独接
触。汪精卫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象柴薪那样为革命献身,早把男女私情置之度外,和
郑毓秀的关系从来没有越过同志的关系。后来郑毓秀感叹说∶“汪精卫真是少见的
道学先生”。
汪精卫和黄复生到北京的琉璃厂租了一栋房子,挂上“守真照相馆”的招牌,因为
照相馆的暗室最适合搞炸弹的组装,照相馆里飘出化学药品的味道也不会引人怀
疑。不久喻培伦传来话∶正月十五(1910年2月10日)将带铁西瓜入京,请汪
等人去前门车站接站。汪精卫和黄复生赶到前门站,见郑毓秀挽着一位白人绅士的
手悠然走出车站,白人绅士的手里提着一个沉重的皮箱,里面装着炸弹,车站的警
官看也没看就让他们走出了车站。原来当时外国人在中国有治外法权,因此没有人
敢随便检查外国人的行李。这个白人是法国大使馆的职员,曾一直追求郑毓秀,这
次郑毓秀请他帮忙,那人当然一口答应。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他们一起商量暗杀的具体计划。第
一次暗杀行动是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贝子和贝勒为清王室
的爵位名,亲王之下为贝子,贝子之下为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
京,汪精卫等人准备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投掷炸弹炸死载洵和载涛。当
天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
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君则在骡车上接应。但没有想到当时清廷正搞廉
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混杂在一般民众中一起出站。由于出站的人群中戴
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目标,只好终止暗杀计划。
这次刺杀失败后,汪精卫等人把暗杀的目标定为清廷的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他
们吸取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开始详细调查载沣的行踪。醇亲王载沣的醇
王府在什刹海附近,载沣每天早上8点出王府,经过鼓楼大街从景山后门进入皇
宫。汪精卫等人本准备在鼓楼大街的矮墙后投炸弹,但正赶上鼓楼大街修扩马路,
闲杂人太多,无法行动。他们后来注意到什刹海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小挢银锭挢,
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挢附近又有一条阴沟可容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
在小挢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挢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
于尽。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挢埋炸弹,留下汪精卫和陈璧
君两人。陈璧君知道汪精卫明天将在爆炸中和载沣同归于尽,这将是他们两人最后
的一夜。陈璧君拉着汪精卫的手轻声地哭泣,汪精卫本想找一些话安慰她,可是却
不知道该说什 才好。汪精卫内心是深爱陈璧君的,他也知道陈璧君同样深爱着
他,但汪精卫越爱陈璧君,就越不愿看到陈璧君为了他而失去一生的幸福。汪精卫
努力压下和自己心爱之人的生死离别之情,只是拉着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
一分一秒地过去。
突然喻培伦匆匆跑进来说∶“大事不好,有人看见我们埋炸弹了”,不久黄复生也
跑回来说∶“警察已经发现我们的炸弹了”。
本来他们以为在寒冬的夜晚人迹稀少,在寒冷的深夜行事不会有人发现。可是天公
不作美,银锭挢附近一家人的妻子突然和别人私奔,男人晚上妒气得睡不着觉,深
夜走出家门去散气。该人走到银锭挢附近,忽然看到有人影在挢下挖土,他立即联
想到人们埋藏财宝的故事,于是潜伏在一旁偷看,想事后取走财宝。可是看到黄复
生和喻培伦,埋好炸弹后又开始拉电线埋电线时,该人感觉到情况不对,这不是埋
财宝,而是一个重大的阴谋,于是从藏身之处跑出来前去报警。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看到从附近闪出一个黑影跑走,立刻意识到他们
的行动被人偷看到了。于是喻培伦先跑回去向汪精卫报告,黄复生则在附近监视。
不一会儿那个男人带着两个巡警前来,黄复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已彻底暴露,也跑
回去向汪精卫等人报警。喻培伦建议他们现在立即离开北京,还来得及逃过清廷的
追捕。但汪精卫说虽然发现了炸弹,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是他们干的,所以不用
着急,看看风头再说。
第二天北京各大报纸都登出了银锭挢下发现炸弹,有人想行刺摄政王的新闻,不过
报纸上的分析却都认为这是清廷内部的势力斗争。有人说炸弹中包炸药的报纸写有
伦敦字样,而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正好刚从伦敦回来,很可能是他们搞的暗杀阴
谋;也有人分析认为是庆亲王想篡权的阴谋,但没有一篇新闻怀疑到革命党,使汪
精卫等人大为安心。三天后又有报纸登出新闻,说银锭挢炸弹案的凶犯已经抓获,
汪精卫等人更为安心,于是开始策划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
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京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然而汪精卫等人却中了清廷的计谋。清廷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
为。为了防止暗杀者们逃跑,清廷故意向新闻界放出朝廷内部暗斗和凶手已经捕获
的小道消息,使暗杀者们安心留在北京。清廷警察发现炸弹中的炸药是外国制,但
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作的。警探到北京市内各个铜铁店调查,骡马市大街的鸿太
永铁铺认出螺丝为该店所作,是琉璃厂“守真照相馆”的老板要求他们作的。警探
开始监视“守真照相馆”,正好赶上“守真照相馆”搞装修,一些密探混入装修工
人中,从“守真照相馆”中盗出了革命党的机密文件,发现这次暗杀正是革命党所
为,首谋就是清廷出10万两白银悬赏人头的朝廷钦犯汪精卫。1910年4月16
日,警察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举抓获。
由于谋刺摄政王是一个大案,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 亲自审理此案。肃亲王是清朝
建国元勋八大世袭王室的第一家,是当时清廷中头脑见识过人的少有人才。顺便说
几句题外话∶辛亥革命成功后肃亲王亡命日本租界旅顺,和日本人川岛浪速结拜兄
弟,并将一个王女托川岛浪速收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川岛芳子。肃亲王看到从汪
精卫身上搜缴的三篇汪精卫的亲笔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
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非常佩服汪精卫的人品见识,更佩服汪精卫为革命献身
的精神。肃亲王对清廷的腐败也感到深恶痛绝,所以对革命党人的反叛行为也十分
同情,他后来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由于清廷已经宣布预备立宪,1910年4月25日清廷法部按照文明国家之法,开
庭审理汪精卫行刺未遂案。汪精卫在被告席上昂首挺胸,慷慨陈词地宣读了他即时
写成的四千余言的供词∶“本名汪兆铭,别号精卫。前在东京时为《民报》主笔。
生平宗旨,均刊登于《民报》,不再多言。孙中山先生起事兵败后,我决心炸死载
沣以振奋天下人之心。。。”。汪精卫和黄复生在法庭上不但没有招供同党,反而
争着说自己是行刺的主谋,希望以此来为对方减轻刑罚,令在场人士十分感动。
看到汪精卫和黄复生视死如归,保护同志的场面,肃亲王意识到∶革命党人行刺的
目的就是玉石共焚、杀身成仁,他们早已作好“薪尽饭熟”的献身准备。杀了他们
不仅不能吓倒那些不怕死的革命党人,反而会激发民众对清廷的憎恶和反感。本来
加害皇族是满门抄斩的死罪,但肃亲王决定从轻发落汪黄二人,以安抚天下人心。
摄政王载沣最初主张立斩汪黄二人,但经过肃亲王的反复劝说,同意从轻发落汪黄
二人。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二
人死罪,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汪精卫接到免死的判决时,有捡来一条命的感觉。汪精卫入狱后,肃亲王亲自到狱
中看望汪精卫。汪精卫以前以为清廷的官员都是愚钝无能的昏官污吏,没想到肃亲
王肯屈身访问他这个囚犯,而且以礼相待,谈吐文雅,让汪精卫十分吃惊,也很佩
服肃亲王的见识才干。后来人们问起汪精卫对肃亲王的印象时,汪精卫说∶“一位
了不起的政治家”。
肃亲王说∶“汪先生在《民报》的篇篇大作,我都拜读过。汪先生主张中国必须自
强自立,改革政体,提倡民众叁政,效法西方立宪,这些与朝廷的主张都是一致
的。目前朝廷正在筹办预备立宪,建立国会让民众叁政议政,这些不正是先生所争
取的革命目标吗?”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绝不是立宪,而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实行
三民主义。亲王既然读过汪某在《民报》上的文章,对汪某的革命主张应有所了
解。”
肃亲王说∶“你们革命党的确有很多杰出的主见,但你们也应该认真倾耳听听我们
的看法。说实话,我认为‘三民主义'是一种见识偏狭的理论,不能成为今后中国
的指导理念。为什 要宣扬灭满兴汉?这样宣扬民族仇视能够使中国实现五族协和
吗?为什 要搞平地起风波的流血革命,我们不是已经答应实行宪政,让各种政治
主张都有实现的机会。用和平的宪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比用多量人
命财产损坏的革命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更好吗?邻国日本不正是君主立宪的
成功榜样吗?”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主张革命的时候,很多人用日本君主立宪成功的事例来反对
革命。但日本明治维新,是西乡隆盛用武力从幕府手中夺来的政权,绝不是幕府微
笑着把政权交出来的。现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并不能解决长年的腐败弊害,而且把
国会作为民权的支柱不过是一种幻想,国会只不过是君主的傀儡走狗而已。只有民
主革命才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肃亲王说∶“中国的政治十分复杂,各种民意纷缠不一,改革政体岂能操之过急?
螳螂在前,黄雀在后,列强不是在觊觎着我们吗?不忍不谋则乱,还请汪先生三
思。”
汪精卫和肃亲王的辩论总是在两条平行线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年汪精卫正值年
青的28岁,而肃亲王却是初老的45岁,但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学见识产生了敬佩
之心。肃亲王原想说降汪精卫为清廷效力,但见汪精卫革命志坚,也就没有再为难
汪精卫。后来肃亲王不时来狱中看望汪精卫,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政敌,倒有
些近似朋友的关系了。
孙中山在纽约得知汪精卫被捕的消息时喟然长叹道∶“兆铭是吾党一位大人才,失
去他好比断了我一支手臂”。同盟会东京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也发起了营救汪精
卫的行动,胡汉民亲自奔走各地为营救汪精卫演讲筹款。通过营救汪精卫的活动,
使一度陷于分裂的同盟会内部开始弭合,也使民众重新认识到革命党的决心,对后
来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汪精卫在狱中无事,每日作诗。汪精卫狱中诗作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又
名《慷慨篇》)。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汪精卫的《慷慨篇》从狱中传出后,立即被许多报纸争相转载,“引刀成一快,不
负少年头”也成为当时革命青年们广为传颂的诗句。
但监狱中的生活毕竟是艰苦的,每日三餐是一碗霉变的陈米和一条咸萝卜,另外每
五天可以吃到一次豆腐,逢年过节则每人赏赐肉半斤。一天汪精卫正在苦嚼着黄米
饭,忽然一个狱卒给汪精卫塞进十个鸡蛋。这是谁送来的鸡蛋呢?汪精卫拿着鸡蛋
仔细端详了半日,在一个鸡蛋上写着一个小小的“璧”字,原来是陈璧君冒死到北
京救他来了,是陈璧君买通狱卒给他送来的鸡蛋,汪精卫忍不住热泪流出了眼眶。
汪精卫那天晚上抱着鸡蛋睡了一夜。
第二天狱卒悄悄对汪精卫说∶“你有什 话写封信,我会转给送你鸡蛋的那个
人”。汪精卫感情激荡,当即写成一首《金缕曲》送给陈璧君。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
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
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
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
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却头颅如旧。
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
肠已断,歌难又。
汪精卫在《金缕曲》后面,又用血写了五个字“勿留京贾祸”,让陈璧君赶紧离开
危险的北京。过了几天,汪精卫收到狱卒转来的陈璧君的一封信,陈璧君在信中
说∶“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
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
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
妇,你看好吗?”
汪精卫为陈璧君的真情所感动∶自己是一个被判无期徒刑的囚人,如果不自首叛变
的话,根本没有出狱的希望,唯一可以盼望的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那一天什
时候才会来呢?是10年后还是20年后?也许他见到陈璧君的那一天,双方已是
白发苍苍的垂暮之人,也许他永远再也见不到陈璧君了。但又有什 比这种心中的
结婚更具有真正的爱情呢?汪精卫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一个大字“诺”。
陈璧君接到汪精卫的血书哭了三天,但也高兴汪精卫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情。于是
陈璧君按照汪精卫的话,离开北京前往南方叁加革命。
此后革命的形势发展之快,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
发,在短短十几天内,全国二十多个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廷为了挽回颓势,急
忙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当然最大的政治犯就是汪精卫和黄复生两人。
1911年11月6日,清廷宣布释放汪精卫和黄复生,北京各界一千余人前往法部
大狱门前欢迎这两位刺杀摄政王的义士。1911年12月,汪精卫乘船到上海,那
里陈璧君正等着他。从此这对经过革命生死考验的革命夫妇正式成婚,以后两人再
没有分离过,直到汪精卫死去。
辛亥革命成功后,汪精卫实践了他“革命成功后,一不作官,二不作议员,功成身
退”的诺言。汪精卫和陈璧君举办了盛大的结婚仪式后,返回他8年没有回过的
故乡拜见兄长。然后于1912年9月,携陈璧君一起前往法国留学。
(待续)
2000年6月12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