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汪精卫(九)

林思云


第三部分《和平运动曲线救国》
第三部分之二 主和派的艰难

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发生对外战争时,那些坚持对外寸步不让的主战派,总是被 尊为民族英雄,而那些主张对外让步和解的主和派,总是被打入民族败类的汉奸 行列。尽管如此,在每次发生对外战争的时候,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清一色的主 战,总会出现一批主张让步和解、不怕当汉奸的主和派,中日战争时也同样如此。

 中国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敌国日本也同样存在“主战” 与“主和”两 派。日本的军部和关东军是主战派,而日本政府和外交部则是主和派。关东军发动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政府本想阻止,但却无能为力。当时的若榇首相後来以 “不听命令的军队”为题,描述了“九一八”事变的经历:“ 9月19日一早, 我突然接到陆军大臣南次郎的电话,说昨晚9点关东军遭到中国军队的进攻,关 东军进行了反击,现已占领奉天城,战斗仍在进行中。政府随後立即召开了临时内 阁会议,确定了不扩大事态的方针。然後通过陆军大臣,向在满洲的部队下达了政 府不扩大事态的指示,却被关东军当作耳旁风,,,,关东军进攻嫩江时说是为了 保护嫩江铁挢,我以为他们占领嫩江就会停下来。可是他们占领嫩江後,又说离敌 军太近不安全,还要越过东支铁路。陆军大臣下令不许越过东支铁路,可是关东军 已进军到齐齐哈尔,并又向黑河进军。日本军队竟然不服从日本政府的命令,真是 奇怪的事情。”

 但关东军扶植的满洲国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当时的日本政府也没有对满洲 国予以承认。1931年12月,若榇政府倒台後,犬养毅接任首相。犬养首相反对在满 洲搞一个独立的满洲国,认为这样露骨地违反九国条约势必造成日本和欧美列强的 正面冲突,同时还试图对军队中“下克上”的作风进行遏制。但犬养的行动激怒了 军国主义分子,1932年5月15日,一伙狂热的军人冲入首相官邸,明目张胆地将犬 养首相杀害。犬养被杀後,再也没有敢於挺身而出抵抗狂热军人的政治家,日本的 政府其实成为军人控制下的政府。

 1932年9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但这激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反对。 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发表调查结果,否认了“满洲国”的成立理由,要求 一切退回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况。然而国联的调查结果却在日本国内引起爱 国者们的一片怒骂,谴责国联对日本内政的干涉。1933年2月21日,国联进行了表决, 以41票对1票(1票为日本)通过了要求日本从东北撤军的决议案。然而日本的松冈 代表却在表决後微笑退场,宣布日本退出国联,使大会一片谔然。松冈代表回国後 受到了狂热日本国民的夹道欢迎,舆论界也盛赞松冈“干得好”、“有骨气”。

 在1933年3月到5月期间,日本关东军又独断发动了长城攻势,一直打到北平附近。 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一些抵抗,但却节节败退。叁加这次抗战的基本上都是地方杂 牌军,蒋介石的中央军主力仍在南方。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签订了停 战协定,即《塘沽协定》。《塘沽协定》规定在长城以南设置100公里的“非武装 地带”,中日双方撤出在非武装地带内的驻军,非武装地带的治安由中国警察担任。 塘沽协定对於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性的协议,它意味着中国政府默认满洲国的存在, 而且对华北的主权也有一定程度的丧失。

 汪精卫和蒋介石主持批准的《塘沽协定》,被一般民众认为是一个卖国条约,引起 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而汪精卫认为政府签订这个条约是正确的,汪精卫在解释 为什麽签订《塘沽协定》时说:
 以前人们批评政府不抵抗而丢失了领土,现在我们进行了抵抗,结果却丢失了更多 的领土。中国是一个弱国,这就决定了这场被侵略的国难绝不是偶然发生的。以现 在中国的国力,无论进行怎样的抵抗,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这是我们最初就明 白的。既然没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为什麽还要抵抗呢?这就是爱国心的缘故,她让 我们明知不能取胜,还要准备抗战到最後一兵一将,,,,。
 现在很多人当中有两种错误的想法,一种是过分软弱,认为中国绝对不能对日本进 行抵抗,如果和日本交战,将和过去义和团的下场一样;另一种是过分强硬,就像 一个人在旷野中发泄一样,“杀尽倭奴”、“打到东京”,什麽狂言都敢说,还能 得到人们的拍手喝采。以上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政府和日本和平交涉,有一个最 低的限度。只要停战条约在我们可以忍耐的最低限度以上,政府就决心签署停战条 约,既是受到国民一时的唾骂,也要坚决进行负责任的签字。但如果停战条约在我 们可以忍耐的最低限度以下,政府就决不签字。这次政府和日本签署局部地区的停 战条约,是为了让疲惫的军队、穷困的人民得到一时的休息,其是非利害将得到历 史的评判。

 《塘沽协定》虽然暂时解决了东北问题,华北问题又浮出了水面。1927年国民 党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蒋汪联合政府的实际控制范围只限於长江流域,华北各 省仍在各路军阀的控制之下。当时华北五省的实权者是:察哈尔省:宋哲元,绥远 省:傅作义,河北省:商震;山东省:韩复 ,山西省:阎锡山。日军占领东北以 後,华北的军阀们处於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害怕日军继续向华北进攻,使 华北变成满洲国第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邀请国民党的中央军进驻他们的地盘 帮助他们共同防日,因为一旦中央军进入他们的地盘,他们便失去了对该地盘的控 制力。

 华北的军阀们既不愿意投靠日本人,也不愿意完全投靠蒋介石,於是出现搞一个 “华北自治系统”的提议。日本人显然高兴看到华北搞独立,这样将使“满洲国” 得到一个安全的屏障。蒋汪政府虽然不愿意看到华北独立,但又怕中央军出兵华北 会引发和日军的全面冲突,於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华北“轻度独立”。 1933年12月2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委员长为二十九路军军长宋哲元。宋哲 元原来是冯玉祥的部下,宋的二十九军属於地方杂牌军,在武器装备、士兵素质上 和南京的中央军有巨大差别。

 广田弘毅出任外务大臣以後,深感日本退出国联,在世界上已陷入孤立。试图从修 复中日关系入手,改善日本在世界上的孤立处境。1935年1月22日,广田在议会发 表了对中国“不威胁、不侵略”的政策,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蒋汪联合政府也 对广田修复中日关系的倡议表示响应。2月1日,蒋介石发表讲话认为广田的演说 “具有诚意”;2月22日汪精卫以行政院长的名义发布禁止“抵制日货”等排日活 动的政府令;1935年5月,中日两国将外交关系由公使级上升为大使级。

 现在看来,汪精卫的对日和解政策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日本国内并不是铁板一块 清一色的侵略扩张派,也有主张与中国和解的主和派。但中日两国的情况一样,都 是强硬的主战派占据绝对上风,中日两国政府的主和政策都遭到了各自国民和社会 舆论的猛烈批评。汪精卫的对日和解政策引起国民党内主战派的激烈反对,国民党 内反汪的呼声日渐高涨。1935年7月,南京政府监察院对汪精卫主持的行政院提出 弹劾,指责汪精卫大搞媚日外交。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离开南京前往青岛休养, 於8月8日发电给南京政府,提出辞去行政院长和兼任的外交部长职务。支持汪精卫 的铁道部长顾孟馀、陈公博等人也跟着辞了职。

 汪精卫在位时承担着“卖国”的主责,使蒋介石的压力减轻了很多,汪精卫的辞 职,将使蒋介石不得不陷入单独承担“卖国”责任的困境。所以蒋介石这次一反常 态,表示“绝对支持”汪精卫,并派元老蔡元培飞抵青岛慰留汪精卫,国民政府主 席林森也发电请汪留任,国民党中政会和中常会再三电邀汪回南京主政。汪精卫则 提出了复职的三个条件:一、负责制定对日外交方针;二、行政院的政治外交不必 均提交中政会决议;三、中央财政归行政院独立主持。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汪精卫 的要求被国民党中委会全部接受,汪则於8月23日宣告复职。

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汪精卫和蒋介石被认为是卖国主谋,激进的爱国者们把 两人列为暗杀的对像。1935年11月1日至6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 全会,开幕式後中央委员合影照相时,大礼堂里的秩序比较混乱,於是多疑的蒋介 石临时决定不叁加合影,返回会议厅休息室。汪精卫见蒋介石迟迟不到,去休息室 催促,蒋说:“今天秩序很不好,说不定要出事,我决定不叁加摄影,我也希望你 不必出场。”汪精卫说:“各中委已伫立良久,专候蒋先生,如我再不叁加,将不 能收场,怎麽能行,我一定要去。”摄影刚完,爱国军人孙凤鸣高呼打倒卖国贼, 向正在转身的汪精卫连发三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从後贯通左臂,一 弹从後背射进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 汪精卫被刺後,陈璧君首先赶来,见汪精卫倒在血泊之中,不由想起当年两人赴京 暗杀摄政王的情景,悲愤地说:“四哥,你放心罢,你死後有我照料儿女。革命党 反正要横死的,这种事我早已料到。”蒋介石也从休息室赶来,汪精卫以为自己要 死了,对蒋介石说:“蒋先生,你今天大概明白了吧。我死以後,要你单独负责 了。”

 不过汪精卫的伤势虽重,但所中的三枪并非致命伤,在南京中央医院将左臂、左颊 的子弹取出,但後背的子弹取不出来。汪精卫在遇刺後会见报社记者时说:“窃思 本人生平并无私仇。而最近数年,承乏行政,正值内忧外患重重煎迫之际,虽殚心 竭力,而艰难周折,外间何从得知?倘因此误会,致生暴举,於情不可无原。拟恳 请国府,将牵连犯人从宽赦免。”

 汪精卫被刺受伤後离开南京前往欧洲疗养,辞去了行政院长和兼任的外交部长,行 政院长由蒋介石接任,外交部长由张群接任。此後蒋介石的独裁权力不仅在政府方 面和军队方面,在党的方面也增长起来。1935年12月2日至7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一 中全会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为胡汉民,蒋介石为副主席;最高决策机关的中央 政治会议主席则为汪精卫,蒋介石亦为副主席,但胡汉民和汪精卫都在国外养病, 实际国民党已由蒋介石一手操纵。

 汪精卫被刺後,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长唐有壬又遭暗杀,此後国民党内主张对日强 硬的主战派成为主流。蒋介石在军政上“单独负责”後,没有汪精卫那样敢承担 “卖国责任”的勇气,所以蒋介石主政後的南京政府开始向主战派的方向倾斜。 1936年1月22日,外交部长张群对日本驻华大使表示:希望调整中日关系, 否则只有靠战争解决问题。1936年6月蒋在讲话中说:“中国和日本的冲突已不 可避免,而且为期不远了”。1936年7月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主战派大占 上风,确定了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的政府方针。蒋介石在该会上表示:“绝不容忍 任何侵害领土主权之事实,如危及国家生存,则必出最後牺牲之决心”。

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了军人暴动的“二二六”事件,此後日本政府基本被军 人所控制。日本“二二六”事变以後,一些军国主义狂热分子又开始策划“华北分 治运动”,试图将华北五省也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内。五届二中全会後的南京政府, 在华北问题上以不妥协的强硬姿态和日方进行交涉,12月3日双方的谈判决裂。正 在这时,发生了西安事变。

 “九一八”事变的最大“受害者”是张学良,《塘沽协定》又使张学良军完全失去 了自己的地盘。1933年4月到1934年1月,张学良周游欧洲各国,张回国後 被任命为西北剿匪副司令,东北军移驻西北,执行剿灭共产红军的任务。张学良在 失去地盘後,一改过去的对日妥协政策,成为坚决的抗日者。张学良不满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求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红军的围剿,联共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等人在西安武力扣留了蒋介石,试图以“兵谏”的方式来 迫使蒋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当时国内的许多人虽然对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政策不满,但也不赞成张学良以武力对 国家元首进行逼迫的作法。除共产党以外的各路军阀和各地实权者纷纷通电支持蒋 介石,社会舆论也基本站在蒋介石一边。南京政府更是采取了对张学良坚决不让步 的政策,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也督促张无条件释放蒋介石,使张学良处於十分为难 的处境。蒋介石开始拒不接受张学良的建议,後来在周恩来的说服下,口头答应: “准备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向努力”,但没有签署任何有文字的文书。

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返回南京,像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国民政府官员、 各路军阀的代表、以及数以万计市民的盛大欢迎。12月28日,蒋介石以自己要 对西安事变负责为由提出了辞呈,被中央政府慰留。12月31日,在南京的军事 法庭以反乱罪对张学良判刑10年,但随後蒋介石提出对张学良进行特赦,1937 年1月4日军事法庭对张学良进行了特赦,此後张一直被软禁。张学良的东北军 失去领导人後发生了内讧,被中央军改编接收。

 西安事变大大提高了蒋介石的威信。在西安事变中,包括以前和蒋有很深恩怨的各 路军阀将领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一致表示无条件支持蒋介石。同时中共在西安事变 中许诺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共同抗日,表面上也是蒋的胜利。此外国共合作对於南京 政府和苏联改善关系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争取日本之宿敌苏联的帮助,蒋介石调整 了以往反苏反共的政策,1936年初开始试探和苏联改善关系。由於与苏联改善 关系的关键在於中国共产党问题,西安事变後的国共合作,消除了蒋介石和苏联改 善关系的难点。反共的南京政府和苏联改善关系的结果,使蒋在後来的抗日战争 中,得到了苏联多方面的援助。

 西安事变後汪精卫从欧洲回国,不过由於身体原因,汪精卫并没有在政府内任职。 此时国民党三巨头之一的胡汉民已经病逝,留下汪、蒋两巨头。尽管汪精卫不担任 政府职务,汪仍为国民党最高决策机关的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在政治上还在蒋介石 之上,对国民党的方针政策仍有极大的影响力。

 1937年以後,南京政府开始采取强硬的姿态对待“华北自治政权”。1937年2月国 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时,要求华北五省的领导人也出席。阎锡山和韩复 同意出 席,而宋哲元以立场特殊为由要求不出席会议,但蒋介石却给宋发出必须出席会议 的强硬电报,宋只好派他的副手秦纯德代理出席。此後宋哲元颇受日本和南京的两 面挟板之苦,1937年5月10日,宋干脆回山东老家,不问华北政事来回避责任。6月 21日,南京政府向冀察政务委员会发出二十九路军实行国军化,以及停止使用河北 省货币等强硬命令。

 1900年义和团事变後,清政府承认八国联军可以在北京有一定数量的驻军。此後日 本一直在北平附近维持数千人规模的条约驻军,日本将其称为“天津军”。此外在 1937年,英国和法国也在北平附近派有驻军。由於日本“天津军”和二十九军同驻 一处,磨擦颇多。1937年7月7日,在北平附近进行演习的“天津军”,在芦沟挢附 近与二十九军发生了军事冲突,引发了中日全面战争。

 1937年的芦沟挢事变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由於日 本是战败国,战前的档案已全部公开,“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策划的阴谋已毫无 疑问,但现在仍找不到日本人首先挑发芦沟挢事变的证据。在战後远东国际法庭上 明确判定“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人所挑发,但并没有断定芦沟挢事变是日本人挑 发的。近年日本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芦沟挢事变是隐藏在二十九军中的共产党间 谍首先向日军开枪而引发的,因为从动机上来看共产党最希望发生中日战争。特别 是中共中央在芦沟挢事变发生数小时後就发出了号召全面抗战的《为日军进攻卢沟 挢通电》,让人感到似乎中共已经预知芦沟挢事变的发生,所以才会这麽迅速地作 出反应。

 日本方面对芦沟挢事变的记载是:1937年7月7日晚,一个小队的日军在北京 芦沟挢附近进行演习。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日军小队长立即进行点名,发现少了 一名士兵。日军小队长联想到刚才的枪声,以为该士兵已在刚才的枪声中被打死, 於是小队长下令向中国军队进行还击,形成了军事冲突。但不久那个失踪的士兵又 回来了,说当时因为闹肚子去解手而没有赶上点名。

 芦沟挢事变发生後,日本国内的社会舆论对蒋介石一片恶骂,指责蒋介石有意挑起 事端,应该对蒋以及他领导下的南京政府进行军事惩罚。但在军部内却分成“事变 扩大派”和“事变不扩大派”,两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不扩大派的代表人物就是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少将作战部长,他根据“胜利的极限点”的理论, 坚决反对日本“得陇望蜀”,再继续向华北进出。石原认为一旦和中国发生全面战 争,日本将陷入无法自拨的战争泥潭,绝无取胜的希望。而军部中的大部分却是事 变扩大派,他们无视中国团结一致抗日力量的形成,认为中国军队会像以往一样一 打就跑。他们提出“对支那一击”论,以为只要给中国一个强大的打击中国政府就 会屈服。

 卢沟挢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和汪精卫等正在庐山邀请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召开国事 座谈会。卢沟挢事变发生後,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着名的 “最後关头”演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後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 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允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 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如果战端一开,只有牺牲到底。那就地无分南北,人 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 蒋介石离庐山回南京进行军事部署後,由中政会主席汪精卫继续主持会议,汪精卫 发表讲话说;“牺牲两个字是严酷的,我们自己牺牲,我们并且要全国同胞一齐牺 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 牲,我们要使每一个人,每一块地,都成为灰烬。。。。我们如不牺牲,那就只有 做傀儡了。历史上的元灭宋、清灭明,这两次被外族侵略而亡,不是侵略者能使我 们四万万人被杀尽,能将我们的土地毁尽,而是我们死了几个有血腥的人之後,大 多数没有血腥的人,将自己的身体连同所有的土地,都进贡给侵略者,以为富贵之 地。。。。所以我们必定要强制我们的同胞一齐牺牲,不留一个傀儡的种子。无论 是通都大镇,无论是荒村僻壤,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我们牺牲完了,我们抵抗之 目的也达到了。”

 汪精卫的话很不动听,但他讲的却是实话:中国是弱国,绝无打败日本的可能,所 以中国的抗战结局只能是两条路,牺牲和投降。如果後来没有美国叁战,中国和日 本进行单独较量的话,结局只能是牺牲和投降两条路。在抗战的开始阶段,西方列 强对中日战争大都持旁观态度,只有德国愿意出面调停。中国要求《九国公约》的 签字国开会讨论制裁日本违反《九国公约》的侵略行为。1937年11月3日, 《九国公约》签字国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会议特邀的苏联代表表示支持 中国,主张各国对日本进行集体制裁。但美国代表却说:“既然日本政府已由德国 出面调停,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代表的态度不要偏激,以免影响调停,刺激日本。” 美国代表还建议中国应该:“公开宣布消除抵制日货,保护日侨生命财产,与日本 进行经济合作,避开谈论恢复战前国土原状的问题,前景还是乐观的。”

 英国代表表示:“英国政府将与美国采取完全一致的步调。”意大利代表则公然为 日本辩护:“在战事发生中,很难确定谁开的第一枪,这个责任便属谁的问题,意 大利打算谴责冲突的任何一方。”最後会议仅通过了一份宣言,指责日本在华行动 违反了《九国公约》,建议日本停止军事行动,但只是一纸空文,毫无任何制止日 本侵略的措施。所以当时汪精卫对抗战的悲观看法并不太离谱,中国抗战胜利不过 是赶上运气好的险胜,在1937年的时候,谁又能预测到八年後中国会沾美苏之光成 为战胜国呢?

 汪精卫还有一些话不便公开讲,他私下说:别看现在全国一致高喊“彻底抗战,牺 牲到底”的口号,实际上真的准备为国家牺牲的人能有百分之几?大部分人嘴上高 喊牺牲,但他们内心里牺牲的概念是让别人去牺牲,而并不是自己牺牲。为什麽大 部分人不肯讲出不愿牺牲的老实话?是因为他们害怕卖国的罪名,害怕承担亡国的 责任。中国後来抗战的结果,的确应验了汪精卫的分析,大多数人都以保全身家性 命为第一目标,真正勇於流血牺牲的人是极少数。

 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准投降”,中国人可以原谅临阵脱逃的逃兵,却绝不 原谅向敌人投降的降兵,这与西方国家正好相反。在西方国家中可以原谅向敌人投 降的降兵,却绝不原谅临阵脱逃的逃兵。西方人认为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向敌人缴 枪投降,也算尽到了军人的责任,不算什麽可耻之事。而临阵脱逃则是逃避军人的 责任,是军人最大的耻辱。二次大战中西方战场上降兵很多,逃兵却很少;而中国 战场上降兵很少,逃兵却很多,这也反映出东西文化的差别。

 蒋介石也明白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只有借助第三国的军事力量对抗日本。但借助 外国军队打日本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步棋,这就是所谓的“引虎赶狼”,外国军队不 会无偿帮助中国打仗,其索要的代价可能也非常高昂。後来苏联出兵东三省帮中国 赶走了日本人,但作为代价中国不得不将外蒙古交给苏联,外蒙古独立也正是蒋介 石借助第三国抗日所付出的代价。

 现在看来,中国和日本主和派的下场都不妙,在日本,主和的犬养毅首相被杀,後 来还陆续有多位主和派高官被杀;在中国,主和的汪精卫被刺几乎丧命,主和派的 唐有壬等人也遭暗杀。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於一个高官来说,做少数的主和派要比 做多数的主战派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主战派高官们号召别人流血牺牲,自己并不 需要直接上战场,并没有什麽生命危险,而做主和派却要冒被狂热主义者暗杀的生 命危险。

 日本在战争时,也是一片主战的狂热叫嚣,但主战派尽管主张战争,却不能保证战 争的胜利。日本战败遭到割地赔款的苛刻制裁後,主和派方得以“平反”。人们才 开始後悔当时没有听从主和派的劝告,才开始批判当年那些不负责任的主战言论。 由於中国有幸成为战胜国,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批评当年主和派的卖国求荣,可是 我们如果理解当时主张和解妥协甚至要冒生命危险的话,我们也许就不会轻易批评 他们主和是为了卖国求荣了。

 (待续)

2000年7月31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