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政治问题小议

林思云


 从历史上看,俄国和西欧在政治文化传统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和西欧的民主主义传统相 比,俄国传统上是全体主义或国家主义。俄国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开始了俄国近代历 史上的第一次政治改革,按照现在的话就是“改革开放”。彼得大帝积极倡导引进西欧的 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生活方式,将俄国从根本上来一个大改造。不过彼得大帝的改革开 放也遭到了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对,怀疑派和反对派指责西欧文化的引进破坏了俄国的文 化传统。从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里,也可以看到俄国引进的西欧文化与俄国 传统文化的冲突。

 彼得大帝的改革开放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大变革,尽管改革后俄国在政体上有了很大 的变化,但俄国仍未能摆脱独裁专制的政体。1825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一些俄 国年轻贵族组成了“十二月党”,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改革要求。到19世纪后期, 俄国沙皇的统治更加弱体化,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人民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等各种思想思潮纷纷登场。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许会变成一个民主体制的 国家,因为当时立宪派和民主派的势力最为强大。但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乘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混乱,在1917年发起了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夺取了政权。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本来是可以不加入的。沙皇俄国参战后,俄国人民对卷入 这场牺牲巨大的战争十分反感和厌倦。俄国共产党乘机打出“和平与土地”的口号,赢 得了俄国人民的强烈共鸣。俄国人民支持俄国共产党,并不是为共产党宣扬的共产主义 理想所倾倒,而是出于对战争的厌恶,和希望平静安宁生活的朴实愿望。所以尽管社会 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了胜利,但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念与广大俄国民众仍然十分疏远。

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最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 阶级革命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矛盾。由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存在 于任何国家的普遍矛盾,所以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是无国界的世界性革命。俄国革命成 功后诞生的苏维埃政权,被共产主义者们认为是属于全世界无产者的政权,而不是仅仅 属于俄国人的国家政权。新建立的国家没有使用俄罗斯这个地名,而称为“苏维埃社会 主义联邦”(苏维埃在俄文中是“议会”的意思),这也意味着苏联是属于不分国界的全 世界无产者的政权。

 国际共产者看来,既然苏联是全世界无产者的政权,苏联的议会就应该由全世界无产者 选举产生,苏联的领导人也不一定是俄国人。而且为了实现世界革命,牺牲俄国的自国 利益也应该是在所不惜的。但是在苏共内部,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苏联属于全世界无产者 的国际共产思想,斯大林等人提出了“一国共产主义”,宣称苏联只是俄国本国的国家政 权,共产国际无权干涉苏联的内部事务。

 苏联创始人列宁去世后,“国际共产派”的托洛斯基和“一国共产派”的斯大林展开了激 烈的权利斗争,托洛斯基认为应该由国际共产组织领导苏联,而斯大林看法相反,认为 应该由苏联领导国际共产运动,结果斯大林派击败了托洛斯基派,国际共产主义思想也 被贴上“托洛斯基主义”的标签大加批判,苏共党内支持托洛斯基的党员遭到大清洗。 由于托洛斯基派的国际共产主义思想在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各国的共 产党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也开始肃清“托派”,中共内部也进行过大规模肃整“托派”的 运动。

 斯大林上台后,苏联的政治开始远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回归向俄国传统的全体主 义。虽然经济上苏联进行了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在政治体制上,却退回到俄国传 统的独裁体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俄国人崇拜“神”的内在气质,把马克思作为“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宗教”来宣传,他自己也被神话和偶像化。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 苏联一直处于高压恐怖政治的统治下。尽管苏联人民、特别是苏联知识分子对这种恐怖 政治十分不满,但在共产党独裁一切的国家机器面前,人们敢怒而不敢言。

 斯大林去世后,接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开始批判斯大林的个人独裁,发起了“解冻” 运动,使斯大林时代的高压恐怖政治大大得到缓解。赫鲁晓夫这样做也是顺应民心,苏 联人早已非常反感这种秘密警察控制下的恐怖政治。但在“解冻”的同时,新的政治思 想、新的政治观点也开始抬头,特别是西欧国家的民主主义思想,重新在苏联以及东欧 国家的思想界开始活跃。1956年的匈牙利“布拉格之春”,也是在这种解冻气氛下产生的。

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政治气氛进一步宽松。那时人们虽然还不敢在公共场合批评 共产党,但在私下已经开始毫无顾忌地批评苏共和勃列日涅夫。自由的空气在苏联蔓延 的同时,人们对共产主义体制也产生了怀疑。在1960年代以前,一般的苏联民众毫不怀 疑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认为苏联赶上和超过美国是早晚的事。从1970年代后期 开始,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高于苏联的情报逐步渗入苏联。到1980年代初,西方 国家的家用商品也进入了苏联,这些实物起到了比口头宣传更大的作用。苏联人看到佳 能照相机、索尼随身听这样精致的西方产品时,不得不惊叹:“苏联比西方国家落后20 年,不,50年。”

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已没有人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的神 话。特别是苏联不顾自己的国力与美国搞军备竞赛,过分牺牲了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 重的物质短缺,几乎到了买什么都要排队的地步。苏联人更加不满共产党的一党独裁体 制,指责共产党经营苏联经济失败,苏联民间要求社会改革的呼声,已经成为不可阻挡 的潮流。

 在这种情况下,新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从外部来看,西方国 家正虎视眈眈地与苏联搞军备竞赛,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又使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使 苏联已疲惫不堪的经济雪上加霜。但是最大的危机还是来自国内,苏联共产党的长年一 党独裁已经形成了一个远离群众的特权官僚阶层,而且这个特权阶层的腐败倾向越来越 严重,人们对共产党干部的不满和怨恨越来越加剧。西方的民主人权思想也乘虚而入, 苏联社会中的民主化运动开始悄悄崛起。

 自从赫鲁晓夫的“解冻”后,苏联知识分子就开始用各种形式倡导和宣扬西方的民主主 义思想。但在1980年代以前,苏联知识分子的倡导并没有在一般人民大众中引起共鸣, 知识分子就好像是水面上漂浮的一层油膜,人民大众对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的距 离。可是进入198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上,苏联人民对长年的物质短缺 已经厌倦,不再有人支持“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军备第一政策;在政治上,苏联人民对 日益腐败的苏共官僚体制也越发不满,苏共的威信已越来越难以维持。人们的反政府情 绪从一小部分知识分子扩大到广大民众,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 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面临两种艰难的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维持现状“拖”下去, 这种方案虽然比较“安全”,但“拖”下去只能使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积越多,苏共的“亡 党”是早晚要发生的事,苏联本身也要从一个“超级大国”逐渐衰退为“二等国”或“三 等国”。第二种选择是冒险搞大胆的社会改革,挽回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对苏共的信心,从 根本上解决苏联的政治经济问题。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冒险的大改革道路,苏联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崭新气象。

 苏联人民最不满的:第一是物质短缺的经济问题,第二是政府专制腐败的政治问题。由 于当时苏联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敌人,西方国家一直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不可 能帮助作为自己敌人的苏联发展经济,所以苏联无法搞象中国那样的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扩大与西方贸易的“对外开放”经济改革。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能从政治改革 入手。

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满足了人们对政治公开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的要求,但 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苏共对苏联社会的控制力。戈尔巴乔夫本想通过给人民政治自由化的 方式,来换取人们对苏共的重新支持。但是人们并没有感谢戈尔巴乔夫给他们的自由, 反而利用这种自由来批评苏共和戈尔巴乔夫本人。到1980年代末,批评共产党竟然成为 争取民心的最好方法,许多政治嗅觉敏感的政治家抓住这个机遇,开始对共产党进行大 胆批评甚至批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叶利钦。由于叶利钦对苏共的大胆辛辣批判,使他 很快得到了苏联人民的热烈支持,在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28次代表大会上,叶利钦进 一步发表了“脱党宣言”,使他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威望达到了顶点。

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有三派政治势力:第一派是维持苏共一党独裁的保守派,这一派有 不少党内高级干部的支持,但没有明显的代表人物;第二派是主张在共产党领导下实施 民主政治的改革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戈尔巴乔夫;第三派是推翻苏共搞彻底民主体 制的民主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叶利钦。三派中叶利钦民主派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派势力却越来越衰退。左派嫌戈尔巴乔夫搞民主化削弱了共产党的领 导,右派又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力度和彻底程度不够,结果大家都离戈尔巴乔夫而去, 改革派最后几乎只剩下戈尔巴乔夫一个孤家寡人。

 1991年保守派发动政变后,叶利钦的民主派在民众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苏联解体,俄 国告别了70余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告别了社会主义体制后,俄国采用什么样的国家体制 呢?最初叶利钦设想照搬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把俄国改造成为一个政治上民 主化,经济上私有化的西方式民主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叶利钦在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成功,但在经济私有化方面却搞得非常失败,俄国人对西方式民主主义的态度由 支持转为失望,俄国传统上的全体主义又开始抬头。

 西方的民主主义是一种不需要政治强人的政治体制,而俄国传统上的全体主义却是一种 需要政治强人的政治体制。叶利钦执政后期,其执政方针开始向全体主义倾斜,特别是 任用普京为总理后,普京的强硬政治态度得到了俄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并在2000年的总 统大选中轻而易举击败民主派,以高得票率当选总统,从此俄国政治再一次向传统的全 体主义回归。

 下面是一份俄国2000年3月的民意调查结果,它反映出俄国人目前的政治态度。

问题:俄国是否需要政治强人?

回答“需要”的:
农民87%
工人80%
军人81%
第三产业(售货员、服务员、个体经营者)82%
知识分子57%
学生44%
企业家(新兴资本家)40%

 上面的结果可见大部分俄国人都盼望一个由政治强人主导的集权政府,这与西方国家民 众的政治态度非常不同。但俄国人也并不是赞成搞个人独裁,而是希望在民主选举的基 础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普京政权的走向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 俄国在20世纪是一个激动的世纪,发生了多次腥风血雨的革命和变革,经历了各种不同 的时代。俄国人对20世纪的各个时代的看法如何呢?一份最近的舆论调查反映了俄国人 对20世纪各时代的评价:

 肯定否定
沙皇(尼古拉二世)时代60%40%
俄国革命时代44%56%
斯大林时代35%65%
赫鲁晓夫时代68%32%
勃列日涅夫时代84%16%
戈尔巴乔夫时代13%87%
叶利钦时代7%93%

 可见俄国人对各时代评价,与西方人的评价相当不同。俄国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最好, 对戈尔巴乔夫时代和叶利钦时代的肯定程度比斯大林时代还低,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 外。大多数俄国人在被问起叶利钦时代有什么好的地方时,竟然回答说:“什么好的地方 也没有!”。

 俄国的政治现在处于民主主义和全体主义的分水岭,未来俄国政治何去何从,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俄国的经济情况。如果俄国经济情况好转,俄国政治就会偏向民主主义;相反 如果俄国经济继续恶化,俄国政治就会偏向全体主义。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老百姓也 同样较为喜欢一个由政治强人主导的集权政府,所以在这方面,俄国的经验可以给中国 不少有益的启示。

2000年12月8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