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眼泪(二)

林思云


 1943年开罗会议后,蒋介石多次向罗斯福索要10亿美元贷款,并声称如果美国不给贷款 中国就要停止对日作战。蒋介石的作法激怒了包括罗斯福在内的很多美国人,他们说:现 在美国就象欠了中国的债一样,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解放被占领国土的义务,好 象中国军队是美国的雇佣军,对日军作战纯粹是为了帮助美国打仗,不给钱就不打。

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并非真的没有钱。据美国方面调查,当时中国富人在美国银行的存款 约有33亿美元,如把这些富人的存款拿出来充作军用,足够再抗战5年。支持重庆国府的 富裕阶层自己不肯出钱打仗,却利用战争向美国伸手要钱,这让美国人十分反感。美国国 会自1942年2月批准向中国无条件贷款5亿美元后,再也没有批准向中国贷款一美元。

 最初美国并没有考虑向中国贷款,而是准备无偿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让中国军队承担对 日作战的主要任务,就像美国无偿提供苏联武器,让苏联承担对德作战的主要任务一样。 而蒋介石政府却提出要美国提供美金形式的经济援助,对美元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武器装备 的热情。美国人开始明白蒋介石的用心:试图用美元来维持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蒋介 石把维持自己的统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不愿在对日作战中消耗他的嫡系部队,因为 在中国谁有更多的枪,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

 1942年6月美国与中国签订《租借协定》,向中国提供价值为35亿美元的军用物质。但这 些援助物质,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们视为“唐僧肉”,大家都试图从这里捞一把。装 满战略物质的卡车从印缅公路开进中国后,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不久这些战略物 质就出现在黑市上,不少军用物资还通过走私的方式卖给了日本人。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 参谋史迪威也向罗斯福密报很多美援物质都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把国民党政府对军用物质 的走私贪污称为“二战中最大的丑闻”。

 另外掌握国民党政府经济运营大权的宋氏家族,更是借机大发国难财。50年后的1983年, 美国公开了联邦调查局1943年的调查报告,其中这样写道:“宋氏家族对中国经济具有极 大的影响力,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更超过对政治的欲望,美国5亿美元贷款相当一部分已经 装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美国财政部甚至还有人把宋氏家族戏称为“宋氏贼团”。

 国民党军官也乘战争之机搜刮民财。管辖河南战区的汤恩伯将军,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 “特别税”,把农民的最后一点存粮也强行夺走。汤恩伯的苛税加上天候不好,造成了1942 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当时河南农民有这样的口头禅:河南两大害,黄河和汤恩伯。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到河南采访报道了那里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惨状。河南大饥荒 的报道在《时代周刊》刊登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美国人很反感中国政府不顾民众的 需求,强征老百姓口粮的作法。宋美龄看到《时代周刊》的报道后大怒,认为有损于中国 政府的形象,要求《时代周刊》解雇写该报道的记者,但被《时代周刊》拒绝。

 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向蒋介石问起河南大饥荒的情况,蒋介石却对此话题表现的 十分冷漠。罗斯福在开罗会议后说:“对于中国民众的悲惨状况,中国政府明显缺乏应有 的同情心”。另外蒋介石在1943年写成了《中国之命运》一书,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 因于外国人的侵略掠夺,推卸中国政府的责任,让美国人读后非常不快。当时美国舆论界 对蒋介石的评价是:“头脑顽固的冷酷独裁者”。

 1942年2月美国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后,要求中国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但重庆政府 却在美元汇率上做文章。当时法币和美元兑换的官价是20元法币兑换1美元,而黑市价格 却是3000多元法币兑换1美元。在重庆一包香烟按照官价兑换的价格为5美元,而在黑市 上1美元就可以买到160包香烟。重庆政府则按照官方兑换价向美方汇报美元的使用情况, 自然是数字水增,在重庆国府的报帐中,修建一个公共厕所的造价都要1万美元,在美国 传为笑谈。

 重庆国府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靠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维持财政。据重庆国府公布的货 币发行额:1938年23亿元、1939年43亿元、1940年79亿元、1941年151亿元、1942 年底344亿元、1943年753亿元、1944年1894亿元、1945年10319亿元,抗战8年期间 货币的发行量居然增加了738倍。大量增发货币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暴涨。 在重庆,不仅一般民众食不饱腹,连中流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都陷入苦境,而政府的各级 官员却乘机大发国难财,导致民怨载道。人们对蒋介石政府失去了信任,转向支持共产党 的人越来越多,国民党政权的倾覆已显露端倪。

 按照开罗会议的商议,中国军队将在1944年春季向缅甸日军发动进攻,可是届时中国军 队却迟迟不动。罗斯福多次催促蒋介石出兵,蒋介石以美国不给10亿美元贷款为由,要 把第二次缅甸战役推迟到1944年雨季以后。罗斯福被蒋介石的态度激怒,放出狠话:“如 果阁下再不出兵,美国将断绝一切经济军事援助。”在罗斯福的强压下,蒋介石被迫出兵, 1944年4月,何应钦率新军进入缅甸,开始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 1944年春季开始,日军又在中国大陆重新发起了攻势。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 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为此日军设想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攻 占美军在中国大陆的军用机场。日军打通中国陆上通道的“一号作战”开始后,结集50 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河南的汤恩伯守军40余万,面对5万多日军的进攻, 竟然全线溃败,前后不过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军占领。守军司令汤恩伯首先脱离战线 逃走,而且还命令他部队中800辆卡车中的600辆,为他和他的妻妾亲戚们搬运财宝家私。

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无心抵抗,军官们则忙着把自己的亲属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内地, 在战场上甚至出现几百人的日军败走上万人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一号作战” 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 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 中国军队居然连连溃败,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望风而逃。

 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表现非常不满,为什么中国军队一再败退?罗斯福派副总统华莱士到 中国视察,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时延安的中共乘机发动宣传攻势,声称他们想对日 军发起反攻,但国民党政府不让他们对日作战,希望美国直接向延安提供军事援助,50万 共产党军队就会立即向日军发起反攻。中共同时利用美国人喜欢民主的心理,大打民主牌, 指责蒋介石政权不讲民主。驻扎重庆的共产党代表周恩来、林祖函等人,也频繁出入美国 在重庆的大使馆,抱怨蒋介石政府压制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

 与蒋介石政府的避战保存实力相比,中共的积极对日作战姿态,以及尊重民主自由的宣传, 使不少美国人耳目一新,对延安大有好感。不少美国记者到延安采访,也称赞延安政府清 廉,人民抗战热情高涨。罗斯福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时,特别提出要派一个观察小组到 延安视察。蒋介石最初不同意美国人访问延安,但在华莱士的再三坚持下,被迫同意美国 观察小组访问延安。

 1944年6且18日华莱士到达重庆,蒋介石为了给华莱士一个好印象,把重庆的乞丐全部 关进了收容所,但华莱士对重庆政府的印象仍然很糟,华对蒋介石政府的评价是:“一个 由地主、军阀和银行家支持的落后无知的政府。”华莱士到达第二个访问地昆明后,向罗 斯福发了如下的电报:“我们对蒋介石的支持恐怕是一项短期投资,他实在没有治理战后 中国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战后中国的领袖大概将会通过政治变革或革命的方式产生出来。 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战后中国的领袖出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 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多次向罗斯福建议改革中国军队,这时罗斯福也开始感到 史迪威的建议是必要的,考虑让史迪威接替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1944年7 月7日,罗斯福发电给蒋介石:“鉴于中国战局危急,我感到有必要让史迪威指挥在中国 的全部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我理解阁下对史迪威将军的感情, 但是我找不出另外的人选,具有史迪威那样的能力和决心,能够实现我们打败日本的远大 计划。为此我把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请阁下把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将 军。”

 由于中国军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下连连惨败,蒋介石也不好公开拒绝移交军权。但 作为政坛老手的蒋介石,巧妙地使用拖延战术,蒋介石给罗斯福回电说,原则上同意把中 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但请罗斯福给他一些时间,仔细考虑让史迪威担任全权指 挥的具体办法。同时蒋介石立即派宋子文到美国活动,拉拢美国政界要人为他说情。

 8月23日,蒋介石又接到罗斯福发来的电报,催促他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 这是罗斯福的第四封催促电报。因此蒋介石不得不作出一些表面的让步,请罗斯福派一个 特使来华协调移交军权的工作。罗斯福便派赫尔利为特使,于9月6日到达重庆。9月12 日,蒋介石与赫尔利特使的会谈达成以下结果:一、史迪威的职务名称定为“中华民国陆、 空军前敌总司令”;二、史迪威亲自指挥中国陆、空军对日作战,但作战计划须经军事委 员会审议;三、史迪威对其管辖部队,可依据中华民国法律实施奖惩任免之权。

 9月13日,史迪威会见了中共代表,中共代表转交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史迪威的电报, 表示愿意把中共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史迪威大喜,答应给中共装备五个美式机械化 师。

 虽然名义上史迪威已是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但蒋介石仍然没有把实权交给史迪威,罗 斯福对此分外恼火。这时罗斯福又接到史迪威的来信,史在信中说蒋介石准备抽调缅甸远 征军回国,意在坐等美国打败日本的胜利成果。罗斯福的愤怒到达了极点,于9月18日发 电给史迪威,并请史迪威转交一封他给蒋介石的电报。罗斯福在电报中,用向部下发布命 令的方式说:“请立即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一刻也不要再犹豫。”发完电报后罗斯福感叹 说:“如果对方是欧洲国家政府的话,恐怕就不需要这样的电报了。”

 9月19日,史迪威持罗斯福的电报面见蒋介石,此时蒋介石正在重庆郊外召开高级军事会 议,赫尔利特使也在场。史迪威本想让翻译当众宣读该电报,但赫尔利阻止了史迪威,把 电报译文交给蒋介石,说:“阁下自己看吧。”蒋介石看了电文后,沉默片刻说:“知道了, 立即散会。”等其他人离开会场后,房间里只留下蒋介石和宋子文,这时宋子文看到58岁 的蒋介石,竞象幼儿一样抱头嚎啕痛哭。罗斯福竟然不顾蒋介石国家元首的身份,用下命 令的口吻让蒋介石交出军权,极大损伤了蒋介石的自尊心,以至于到失声痛哭的地步。蒋 介石在9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 面对罗斯福的“最后通牒”,蒋介石已无法再拖延,于是转用围魏救赵战术。蒋介石的战 术是:并不直接拒绝交出军队指挥权,而是说史迪威得不到中国人的信任,所以不能把指 挥权交给史迪威,请罗斯福另派一个中国人可以信任的人选,他就同意交权。9月20日, 蒋介石对赫尔利说:“中国军民恐不能长此忍受史迪威的侮辱,此殊为中美两国合作之障 碍物也。”另外,蒋介石把国家的名誉和蒋自己的名誉联系在一起,声称中美合作必须是 友好、和善的,绝不能有一丝强制性,绝不容许损害“中国国家与个人的人格”。

 9月24日,蒋介石和宋子文致电罗斯福,答应由美国人任中国军队总司令,但永远不同意 由史迪威担任。9月26日,蒋又经宋美龄向罗斯福转达了如下电文:“余对罗总统平时的 主张与意见无不尊重,但关于中国之三民主义与中国之主权,以及中国国家与个人之人格, 如稍有损丧,则余必不惜任何牺牲,决不能因循迁就,否则即使联盟国作战完全胜利,则 虽胜犹败。余决不能使中国赤化与主权动摇,并望友邦间能互相尊重人格也,,,。但无论 美国如何变化,余自信抗战根据地与军队,决不致崩溃。吾人如再恢复独立抗战之态势, 则对内政与军事情势,决不能比现在更坏,,,。惟事实证明,史将军非旦无意与余合作, 且以为受任新职后,余将反为彼所指挥,故此事因而终止。如罗总统指派之任何美国将领, 而富于友谊合作精神,以接替史将军,余必竭诚欢迎,且将尽力之所及,支持其作战,加 强其权限也。”

 蒋介石表明了他的底线:“中国国家与个人之人格,如稍有损丧,则余必不惜任何牺牲, 决不能因循迁就,否则即使联盟国作战完全胜利,则虽胜犹败。”这也就是说蒋介石把国 家与个人的人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抗战胜败倒在其次。蒋介石不惜决裂的态度让罗 斯福感到为难,9月25日以后,罗斯福一直苦苦思考,犹豫不绝。美国虽然不喜欢蒋介 石,但也没有其它解决办法,华莱士说:“除支持蒋介石外,好像没有别的办法。现今中 国的任何领导人或集团显然都没有足够力量去接管这个政府。我们而所能作到的,只能是 影响蒋氏采纳中国进步人士的建议,对政府注入新的活力。”

 10月6日,罗斯福给蒋介石致电说:可以考虑更换史迪威中国军队前敌总司令的职务,但 建议保留史迪威对缅甸远征军的指挥权。蒋介石拒绝了罗斯福的建议。赫尔利则频频劝罗 斯福让步,更换史迪威以换取蒋介石的合作。10月12日,赫尔利给罗斯福去电说:“如总 统支持史迪威将军,则要失去蒋主席,甚至还可能失去中国,,,。请总统另派一位能够与 蒋主席协力合作的年轻将领。”10月18日罗斯福最后决定让步,调回史迪威,派魏德迈出 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同时,把缅印战区和中国战区分离,中国战区由魏德 迈指挥,缅印战区由索尔登指挥。

 史迪威被召回国,蒋介石甚为高兴。10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反省录上这样写道:“对此 事之隐痛,亦可谓极人生之所未有也,,,。中美已误之国交,抗战已颓之形势,皆得由此 启起机钥。此后军事、外交与内政,乃可按计划实施矣。”10月20日蒋介石在史迪威辞行 时对史说:“我们性格各有所长,不如分地工作,各展其长。”蒋介石授予史迪威青天百日 勋章,被史迪威拒绝,但史迪威在启程前,却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电道别。

 史迪威的继任者魏德迈于10月31日到达重庆,魏德迈比较尊重蒋介石,不象史迪威那样 经常不留情面地批评蒋介石,因此蒋介石对魏德迈很满意。蒋介石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 对魏德迈作了一个评价:“此人直谅勤敏,可说毫无城府,与史迪威之性格,适属相反。 而其办事精神之积极紧张,我国军人应效法之也。”

 表面上看,蒋介石在与史迪威的抗争中赢得了胜利,但蒋介石却是事实上的输家,因为蒋 介石搞糟了国民政府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使美国不再积极支持蒋介石政府,所以蒋史之 争也为日后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埋下了伏笔。史迪威被招回后,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 多篇批评蒋介石政府的文章,进一步损坏了蒋介石政府在美国舆论界的形象。史迪威离任 后,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抗战彻底丧失了信心,连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的热情也冷却了。 魏德迈上任后,向罗斯福提议用美式武器为中国军队装备三十六个师,并进行美式训练, 但被罗斯福搁置不理。

 更为严重的是,蒋史之争降低了中国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美国预计发动对日本的总攻要 牺牲100万以上的军人,因此罗斯福希望中国共同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可是中国的现状 使罗斯福对美中联军共同反击日军的设想完全破灭,不得不请苏联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 当然不给苏联好处,斯大林是不肯出兵的,所以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上, 罗斯福以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方式,来换取斯大林对日作战,也可以说是蒋史之争造成的 间接后果。

 蒋介石得知“雅尔塔密约”后非常气愤,曾一度派缪斌到日本,密谈与日本单独讲和之事, 但最后蒋介石还是被迫于1945年8月承认了“雅尔塔密约”。蒋经国到苏联签约时,向 斯大林解释中国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理由:“我们抗战的目的,就是收复失地。今天日本 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反而把这样大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 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的情形之下, 国民一定会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坚持抗战。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外蒙古独立。”斯大 林回答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但你也应该知道,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 忙,而是你求我来帮忙。如果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 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 虽然斯大林答应罗斯福向日本开战,但斯大林并没有准备立即开战。据最近俄国解密的秘 密文件,当时斯大林准备等美日中三国打得筋疲力尽后,再出兵占领中国长江以北的北方, 建立蒙古和满洲国两个国家作为苏联的卫星国,把中国北部交给中国共产党,只把中国南 部让给美国。但美国发明了原子弹使斯大林不得不改变计划,苏军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急 忙出兵满洲,但斯大林瓜分中国的计划已经落空。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原子弹,苏军出兵中 国的结果就有可能使中国出现南北朝鲜那样的国土分断结局。

 史迪威本人态度的确比较傲慢,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缺乏应有的尊重,蒋介石要求 撤换史迪威也是情理之中。中国的角度来看,罗斯福强要美国人指挥中国军队,无疑是对 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但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过于腐败,国际形象很差,还要依赖美国 的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所以无法无畏无惧地向美国抗争。蒋介石试图对罗斯福说“不”, 结果导致罗斯福向苏联出卖中国利益、割让中国领土的结局。总而言之,落后就要挨打受 气,这是近代中国无法摆脱的命运。

 (待续未完)

2001年6月9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