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之四)
----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
林思云
1950年代到1960年代,是革命的年代,不仅中国在进行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文
化大革命,世界各地也到处是革命的暴风骤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后,革命的
风潮也吹遍阿拉伯世界,封建王制体系的阿拉伯国家政府纷纷垮台,激进的革命党人政
府成立。1957年,约旦政府废除《英约同盟条约》,英军全部撤出约旦。1958年,伊拉
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1年英国保护国
科威特独立。1962年,也门自由军官集团发动革命,推翻王制政府,建立阿拉伯也门共
和国。同时在1962年,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
新诞生的阿拉伯革命党政权,多半持激进的民族主义态度,支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倡的
“阿拉伯大义”,即驱逐以色列、恢复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共同的义务。纳赛尔本人
也曾多次宣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与以色列相比,阿拉伯在人力物力方面
都占据绝对优势,只要阿拉伯世界团结一致,消灭以色列并不是不可能的梦想。那时阿
拉伯人在盟主埃及的倡导下,立下消灭以色列的雄心壮志。
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由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家长
制作风,叙利亚方面感到不快,叙利亚于1961年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阿拉
伯叙利亚共和国。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叙利亚发动政变,掌握政权。阿拉伯复
兴社会党在叙利亚掌权后,采取了比埃及更为激进的反以色列政策,特别是在对巴勒斯
坦解放组织的扶持方面,几乎是尽全力而为。
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有近百万巴勒斯坦难民为了躲避战火,暂时逃出巴勒斯坦。因为
以色列拒绝他们返回家园,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长期住在巴勒斯坦周边的埃及、叙
利亚、约旦、黎巴嫩等国边境附近的难民营中。1950年代,革命的风潮也吹到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难民中开始自发成立各种各样的武装组织。但当时阿拉伯诸国对巴勒斯坦难民
的武装组织并不很重视,没有给予有力的支持,所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也没有什么令人
瞩目的作为。
1963年以后叙利亚开始全力扶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4年1
月召开的第一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支持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
决议。1964年 6月,以巴勒斯坦难民武装组织中力量最大的 “法塔赫”为主,正式成
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 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承认巴勒斯坦解放
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消灭以色列、武力夺还巴勒斯坦,成为巴勒斯坦解放
组织的奋斗目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章程中明文规定:“武装斗争是巴勒斯坦解放的
唯一手段。”
巴解组织没有力量正面和以色列决战,就采用游击战、恐怖主义活动等手法对以色列进
行破坏和骚扰。1965年,叙利亚帮助巴解组织建立以叙利亚为据点的巴勒斯坦解放军,
巴勒斯坦解放军在阿以停战线附近向以色列不断发起小规模游击战,并在以色列境内制
造恐怖主义活动,阿以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深。1964年9月在埃及举行第二届阿拉
伯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决定各国共同出资在约旦河上游建立大坝,控制以色列的水源。
大坝工程开工后,以色列出动空军对大坝工地进行轰炸,使大坝工程无法进行,最后阿
方不得不取消此次计划。
1967年5月,纳赛尔总统向联合国提出:撤走联合国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留驻埃及西奈
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请纳赛尔再次慎重考虑,当纳赛尔做出肯定的
答复后,5月19日联合国撤走了西奈半岛的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撤退,使
埃及失去了保护自己的缓冲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直接对峙局面。在革命热情的冲击
下,纳赛尔总统发起了更为激烈的反以色列政策。1967年5月22日,纳赛尔宣布禁止
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尽管阿拉伯方面表现出十分强硬的姿态,但其主要目的是鼓舞阿拉伯世界的反以色列斗
争热情,在外交上压以色列让步妥协,尚未认真制定进攻以色列的计划。当时阿方也
明白自己在军事方面尚没有打败以色列的充足力量,尽管引进了不少苏联武器,但飞机
主要是米格17,米格19等相对旧式的战机,坦克主要是T34等苏联淘汰下来的旧货,
在装备质量方面与以色列有较大差距。在训练方面与以色列的差距就更大了。1966年11
月埃及与叙利亚结成军事同盟,后来约旦也加入了军事同盟。但埃及、叙利亚、约旦三
国在统一军事领导方面,存在不少争执,无法达成统一对以色列作战的计划。
与阿方相比,以色列的备军作战准备要周到得多。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就制定
了对阿拉伯国家定期进行军事打击,防止阿拉伯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战略计划。以色列
一方面从美国购买最先进的武器,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另一方面制定周密的作战计
划,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战争的胜利,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以色列吸取了第二
次中东战争中,不经过美国同意就擅自与英法共同作战,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自
行撤军的教训,事先向美国提出以色列准备发起先发制人进攻的作战计划。当时美国正
忙于越南战争,与苏联的对抗也处于高潮,以色列打击埃及等越来越接近苏联的国家,
也符合美国的世界战略,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反对以色列的先发制人进攻计划。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起突然袭击,首先出动飞机轰炸阿拉
伯国家的机场和雷达站,使阿拉伯国家的大部分飞机在机场被炸毁,防空能力遭严重破
坏。然后以色列出动地面部队,在短短六天中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的约旦河西
岸、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三国由于没有战争准备,在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下溃不成
军,无力进行有效反击,不得不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倡议。1967年6月11日,阿拉伯国
家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安排下停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
量,还把占领土地扩大了三倍。但以色列的这些新占领领土,也使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
领土冲突,发展成为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冲突,阿以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色
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从整个大战略来看,以色列的胜利加深了阿拉伯国家对
以色列的仇恨,使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1967年9月举行
的阿拉伯首脑会议上,阿拉伯各国一致通过了对以色列的“三不决议”,即“不承认以
色列、不与以色列交涉、不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为了解决阿以冲突,联合国于1967年11月通过242号决议。242号决议主要有两点:
一、以色列从占领地区撤军;二、结束一切交战状态,尊重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
和领土完整。阿以双方都接受了242号决议,但却对决议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问题在于
对“占领地区”的定义,242号决议中把“占领地区”写为“Occupied Territories”,
没有定冠词“The”,所以以色列解释为从一部分占领地区撤军,而阿拉伯方面则解释为
从所有占领地区撤军,在后来的阿以和平会谈中,双方也一直为“Occupied Territories”
的定义争执不休。
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损失是巨大的,军队的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还有
40多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新难民。不仅如此,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还大大影
响了阿拉伯国家政府的威信,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泛阿拉伯主义思潮急速后
退。第三次中东战争停战后,纳赛尔总统宣布他对战败负有责任,提出辞职,但在埃及
国民的强烈要求下留任。1970年 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拉伯世界的
盟主殒落。此后阿拉伯国家之间再也没有出现过纳赛尔时代团结一致的局面。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各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援助也明显减弱。1969
年,阿拉法特出任巴解主席,此后巴解组织开始进行自己的独立活动。阿拉法特任主席
后,为了引起世人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把巴解的作战目标从单纯对以色列作战,转
向在国际社会制造恐怖主义活动。此后巴解组织制造的劫机、爆炸、无差别杀人等事件
频频发生,巴解组织开始成为国际上引人注目的焦点话题。
纳赛尔死后,副总统萨达特当选总统。与理想主义的纳赛尔相比,萨达特则是务实的现
实主义者。在纳赛尔时期,因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加
之国有制企业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
及经济日益困难。萨达特上台后,对纳赛尔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政治上放开一党独
裁,由一党制改为多党制;经济上由国有化转向鼓励发展私人企业,对西方国家实行经
济开放政策。理想主义的英雄过后,总要有务实的人为他收拾摊子,萨达特收拾纳赛尔
的摊子,类似于邓小平收拾毛泽东的摊子。
萨达特的最大任务还是打败以色列,恢复阿拉伯国家的自信。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
赛尔深感不结盟政策的缺陷,开始倾向苏联,接受苏联的援助,大量引进苏联的米格21
战斗机,T55坦克,萨姆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还在军队中大量招请苏联顾问,苏联对
埃及的影响力大大加强。纳赛尔死后,萨达特对苏联顾问的傲慢态度有所不满,一度于
1972年7月把在埃及的15000名苏联顾问驱逐回国。
但萨达特的驱逐苏联顾问,也起到了迷惑以色列的效果。以色列看来,没有苏联的帮
助,埃及无法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攻击,而萨达特驱逐苏联顾问,意味着埃及放弃了对以
色列的战争意图,所以此后以色列有了安心感,放松了对埃及的警惕。虽然萨达特表面
上驱逐了苏联顾问,但暗地里却仍然接近苏联,接受更多的军事援助,准备发起一场对
以色列的军事袭击,夺回被占领的领土。
萨达特深感上次以色列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付以色列。为了迷
惑以色列,阿拉伯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欺骗战术。1973年9月,叙利亚战斗机与以色列战
斗机在公海相遇,叙利亚战机向以色列开火,结果叙利亚战机被击落13架。以此为契
机,叙利亚和埃及在停战线附近结集部队,以色列以为阿方结集部队只是对击落战机的
反应,没有想到阿方会乘机发起突然袭击。另外针对以色列情报机关喜欢分析阿拉伯报
纸小字新闻的特点,埃及在开战前几天,专门在报纸不起眼的地方用小字登出“军官放
假”的小新闻,迷惑以色列。为了保密,埃及和叙利亚部队在开战前几个小时,才接到
战斗的命令。
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进行赎罪忏悔的“赎罪日”,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向以色
列发起突然袭击,以色列一时曾被打得措手不及,阿方攻破了以色列的防线,夺回了一
部分被占领土。但以色列军队毕竟训练有素,以色列国民的国防意识相当高,虽然一时
陷于被动,但以方逐步挽回了劣势,重新取得了战争主动权。1973年10月22日,联合
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战争双方停火,1974年1月8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脱离军事
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苏伊士运河以西,埃及控制了运河以东的地带,联合国派维持和
平部队驻扎在埃、以控制线之间的缓冲地带。1974年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
脱离军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在戈兰高地叙、以双方的军事控制
线之间设置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驻扎的缓冲区。第四次中东战争到此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双方的一个转折点。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方面虽然取得了
相当的战果,但仍未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此后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抹煞以色列已几乎
不太可能,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谋求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
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也受到相当的损失,感到以往单纯用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
的做法,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以方领导人也产生了用放弃一部分占领土地的
妥协,来换取与阿拉伯和平的想法。
此后阿以之间开始走向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道路,再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是由于双
方的立场悬殊太大,和平谈判的道路仍是困难重重。
2001年10月16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