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中产狂想曲



林思云


 去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在今后5年内,中国将会出 现2亿中产阶层”。一时间各中文媒体纷纷炒起“中产阶级”的话题,奏起了 一阵“两亿中产狂想曲”。别墅、轿车、高档时装、轻松的工作环境、浪漫的 假期生活、稳定的高收入,,,这一切好像都已经在向中国百姓频频招手,甚 至有人提出:“中产阶级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 然而狂想归狂想,现实归现实,中国真有可能在5到10年内出现2亿中产阶级 吗?以下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 一、怎样为中国百姓提供2亿个中产工资水平的工作机会

 什么是中产阶层,按照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官员的解释,所谓“中产阶层”是指 拥有稳定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 人群。目前中国一个家庭要达到买房、买车的水准,家庭月收入至少要在1万 元人民币以上,如果夫妇双方都工作,男女同工同酬的话,那么个人月收入至 少要达到5000元人民币以上。这里不妨把月收入5000元作为“中产入门”的 及格线,把月收5000元以上的人群归为中产阶层。

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在今后5年内,中国将会出现2亿中产阶层”的虚 话落到实处,即“在今后5年内,中国将会有2亿人月收达5000元人民币以上 (按照2001年中国的物价比例计算)”。也就是说,中国出现2亿中产阶层的 前提,是要为试图进入中产阶层的志愿者们提供2亿个月收5000元的工作机 会。

 想跻身中产阶层的人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干什么工作才能得到月收 5000元的报酬?”在思考这个问题以前,我们不妨看看现在中国达到月收5000 元以上的人从事的是些什么职业。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月收5000元以上的大 致有五种人:第一种人,企事业单位的高中层领导干部;第二种人,专业技术 人员,包括大学教授、电脑工程师、律师等;第三种人,外资、民营企业中的 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第四种人,成功的私营企业家;第五种人,特殊才能 者,包括文体明星、作家记者等。

 要想使中国出现2亿中产人群,其方案无非有两个:第一,将现有月收5000元 以上的人群扩大到2亿;第二,新创出月收5000元以上的新职业。

 先看第一个方案。第一种人的人数会有明显增加吗?不会。现在中国的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在尽力裁员,政府和国有企业中高层官员的人数不会有很大增长。 拥有特殊才能的第五种人本来就不多,将来也不可能出现数以万计的明星、作 家等。未来作为第二种人的专业技术人员会有较大增长,但人才培养是个“百 年树人”的长期工程,中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过数百万人,不可能在5到 10年内培养出成千万上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三种人的外资民营企业中高 级管理人员也可能会有较大增长,但不能指望13亿人的中国出现上亿中高级管 理人员。作为第四种人的成功私营企业家也将会有增加,但不会增加很多,一 来中国不会有上亿个企业,二来小摊小贩、务农种地的个体经营者不可能达到 月收5000元的水平。

 从这样的分析不难看出,要想扩大目前月收5000元以上5种人的人数是相当困 难的。这5种人最多扩大到2000万恐怕就封顶了,不可能设想中国出现2亿人 以上的领导、专家和明星。所以要使中国出现2亿中产,就必须采用第二个方 案,即新创出月收5000元以上的新职业。

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是占社会人数比例较大的一部分 人。在美国,中产阶级是指家庭年收2.5万到10万美元的阶层,这个阶层占了 美国总人口的80%,中产阶级已是“大众”的代名词。在发达国家,一个人要 想成为中产,并不需要跻身于上述中国那样的5种人,只要到大公司当一个普 通的蓝领工人,或当中小学教员那样的普通公务员,就可以跨入有能力买房买 车的中产阶层行列。

 中国要想造就2亿中产阶层,也只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把拥有中产收入的职业 扩大到大公司的蓝领工人、中小学教员等普通人,让这些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 人也达到月收5000元以上的水平。

 二、外资企业能为中国造就上亿人数的中产吗?

 现在中国自己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差,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普遍低于外 资企业,有办法的人纷纷跳槽去外企工作。今后5到10年内,中国国有企业的 蓝领工人能够不下岗失业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月收5000元以上的奢想。因此一 些人把跨入中产的希望寄托于到外企工作,但外资企业会给中国造就上千万、 上亿个月收5000元以上的工作机会吗?

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我们首先应看一下外资企业为什么要到中国去开办工 厂。外国商人并不是慈善家,他们到中国办厂并不是想帮助中国人脱贫致富, 而是垂青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外国企业到中国办厂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 新鲜事,1920、1930年代,就有不少日本商人在上海开纺织厂,最多时有数十 万中国劳工在日本纱厂打工,那时中国工人叫“苦力”。现在日本很多公司到 中国开办组装工厂,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廉价“苦力”,当然现在的“苦力”已 经改叫“打工族”了。当时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跑到日本纱厂打工,是因为日本 老板给的工钱高。日本人看来“苦力”的工资已经很低,但对于中国“苦力” 来说,干“苦力”的收入还是远高于在乡下干农活,一些在日本纱厂打工的女 工还靠打工挣的钱戴上了金戒指。

 由于外国商人在中国办厂的目的不过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外国商人 不会、也不想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尽管现在外国商人提供的工资比中国自己 的国有企业高,但平均月薪也不过1000元人民币左右,离月薪5000元的中产 入门标准还相差很远。现在中国之所以成为外资争相涌入的“世界工厂”,就 是因为中国打工族索要的工资最低。如果中国打工族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外 资就要撤走,转到越南、菲律宾等其他廉价劳动力国家。现在世界上廉价劳动 力供大于求,中国要想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就要保证中国打工族的工资 是世界最低的,这样才能把外资吸引住。

 更让中国打工族感到不安的是:他们不仅要与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竞争,还 要与中国国内的失业大军竞争。现在中国水面上有几千万剩余劳动力,据说农 村还有上亿的水面下剩余劳动力,这些下岗失业大军是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强大 后备军。中国从事高技术脑力劳动的白领劳动力市场虽然还有一些短缺,从事 简单体力劳动的蓝领劳动力市场却是绝对的过剩,老板出1000元就能招到工人 的话,他绝对不会出2000元,这也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本质所决 定。在中国高失业率的现实社会中,外资企业中的少数白领族还有增薪的可能 性,而大多数蓝领族根本不可能指望看到工资大幅度上涨的那一天。

 不难看出外资企业不会给中国提供百万个、千万个月薪5000元的工作机会。外 企可以为中方的一小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买房买车的工资,但大部分从事简 单劳动的蓝领阶层,尽管可以指望从外国老板那里挣一份买彩电的钱,但别指 望挣到买房买车的钱。指望依靠外资为中国造就2亿中产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浪 漫狂想而已。

 三、引进技术能使中国民族企业为职工提供中产水平的工资吗?

 既然外企不能为中国提供2亿中产的工作机会,只能寄期望于中国自己的民族 企业了。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中国现在尚没有一个大企业能够为自己的普通 职工提供5000元的月薪。有人认为中国的低工资是中国企业剥削工人太狠,榨 取太多,这种看法对中国企业有很大的误解,没有看到中国企业低工资的实质 所在。为了说明中国企业低工资的缘由,这里举一个彩电企业的例子。

 去年中国国内生产彩电近4000万台,年产彩电超过100万台的大企业有十余 家,这些大企业的雇员平均在一万名左右。按照这个情况,可以假设有一家1 万名雇员、年产100万台彩电的企业,想为它的职工提供5000元的月薪,怎样 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 1万名月薪5000元雇员一年的工资是6亿元,企业把毛利的三分之一用于给雇 员发工资(其他用于设备维修更新、研究开发等),这就要求该公司一年的毛 利为18亿元。该公司年产100万台彩电,那么平均每台彩电要赢利1800元才 能实现年毛利18亿元的目标。生产彩电的平均利润是10%左右,因此该公司必 须生产每台售价18000元以上的彩电,才能使每台彩电赢利1800元。而现在中 国生产的彩电平均售价不过3000元左右,按10%的利润计算,生产100万台彩 电只能赢利3亿元。公司把三分之一毛利(1亿元)给雇员发工资,每人每月 的平均工资也就是800到1000元左右。目前中国彩电行业普通工人的月薪是 1000左右,与这个计算大致相符。

 以上的简单推算不难看出,生产售价3000元左右中低档彩电的厂家,只能为它 的雇员提供800到1000元的月薪。要想把雇员的月薪提高到5000元,就要生 产售价18000元以上的高档彩电。现在中国市面上售价10000以上的高档彩电 基本上都是进口货,谁都明白中国企业不能生产高档彩电的原因是没有高技 术。但怎样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呢?

 近年来中国有一种“引进万能”的拿来主义思潮,认为自己搞研究开发,不仅 时间长见效慢,而且是否搞成功的风险也很大。而引进技术见效快,又没有失 败的危险,所以现在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放弃了研究开发,把提高技术水平的希 望放在引进技术上。不可否认,引进技术能很快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 产能力,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很大推动。但引进技术也有一个极大的副作用, 这就是“低水平竞争”。下面还以中国彩电工业为例说明“低水平竞争”的弊 端。

 在彩电核心技术的1000多项专利中,中国没有一项专利,这说明中国在发展彩 电技术方面没有做过什么努力。尽管如此,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 国,中国的彩电工业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工业。目前国内已引进数十条彩电生产 线,彩电的生产能力达7000万台。去年国内生产彩电近4000万台,国内销售 2500万台,出口1000万台,库存积压500万台。由于积压严重,各厂家为了 打开销路,纷纷采用降价促销的方法,发起所谓彩电“价格大战”。自1996年 以来,国内彩电市场上已有10余次大规模的价格战,1995年21英寸彩电的平 均售价为3000元,到2001年售价已跌破600元。彩电价格大战使彩电生产厂 家的利润暴跌,四川长虹、深圳康佳等6家主要彩电生产企业2001年中期的平 均亏损值为170万元,股票的收益由1996年的每股0.41元跌至2001年的- 0.1元。

 有人把中国彩电业的降价竞争形容为“集体自杀”,认为这是由于各地无计划 引进彩电生产线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所至,但这种看法存在很大问题,因为生产 能力过剩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比如日本也有索尼、松下等六、七个彩电生产 厂家激烈竞争,日本国内的彩电生产能力为2000万台以上,但2001年日本国 内实际只生产了200万台彩电,同样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但日本并没有 出现中国彩电业那样的降价竞争,日本竞争的是高技术高价格的彩电,你作40 英寸的彩电,他就作50英寸的彩电;你搞高清晰彩电,他就搞超高清晰彩电, 日本彩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高层次的技术竞争,而不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 中国彩电企业大多从日本引进技术,长虹公司能引进的技术,康佳、厦华公司 也同样能引进。这样引进的结果造成中国彩电企业技术一般齐,生产的品种也 大同小异,不能在技术层面上展开高层次的竞争,彩电业间的竞争只是单纯的 价格竞争,最后导致“集体自杀”式的降价竞争,彩电企业全面亏损。这就是 “低水平竞争”的典型模式:大家都引进同一种技术,然后搞拼价格的残酷厮 杀,最后同归于尽。此后再重新引进技术,展开新一轮的“低水平竞争”,如 此循环下去。今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如果还是走引进技术的老路,中国彩电工业 的今天就很可能是汽车工业的明天。

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在中国一提到竞争,就让人联想到降价 放血,绝少有企业选择走高技术高价格的技术竞争之路。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 竞争也是和别人拼价格的低层次竞争,在高技术高价格产品的领域,就绝难找 到中国货的踪迹。上面的例子已告诉我们,生产低价产品的企业不可能为它的 雇员支付高工资,美、日、欧的企业之所以能为雇员支付高工资,关键就在于 它们生产高技术高价格的高端产品。中国要想靠生产低技术低价格的低端产品 造就出2亿中产阶层,岂不是天真的狂想?

 也许有人会提出:中国企业为什么不从外国引进高技术高价格的产品呢?这个 想法虽好,在现实中却实现不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外国厂商 卖给中国技术,不是为了帮助中国现代化,也不是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技术 水平,而是为了他们自己赚钱。再拿彩电工业为例,日本彩电厂商并不会把赚 钱的高技术高价格彩电转让给中国,比如平板型液晶彩电、等离子彩电等,因 为他们还要靠这些高技术彩电赚钱。把赚钱的摇钱树卖给中国,他们赚什么? 所以日方转让给中国的全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少利薄利产品,形成日本卖什么技 术,中国就生产什么彩电的被动局面。

 由于引进技术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能够引进来的技术都是低技术 (尽管比中国现有的技术要高一些),靠引进的技术只能生产低技术低价格的 低端产品,而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仅能为它的雇员支付应付温饱的工资。如果 5年、10年后中国民族企业还是依靠引进技术生存,那么就不要指望5年、10 年后中国民族企业能够为中国百姓提供具有中产水平工资的工作机会,更不会 有2亿中产美梦成真的那一天。

 综上所述:5到10年后,中国会出现2亿中产吗? 一、 现在中国跨入中产的5种人不可能将其人数扩大到2亿; 二、 旨在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外资企业不会给蓝领工人支付中产水平的工 资; 三、 依靠引进技术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国民族企业无力为其雇员提供中产水平的 工资。

 这样看来,5到10年后,中国出现2亿中产的预想几乎没有现实的可能

 世界上实现现代化、实现大部分人跻身中产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引进技 术达成的。不努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全盘依靠引进技术导致经济失败的事例很 多,最近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就又是一个新例。引进技术像吸鸦片一样,时间久 了就会产生依赖性。中国企业今后如果长期靠引进技术维持的话,50年后中国 也不会出现2亿中产。趁现在中国人对引进技术的鸦片还没有太上瘾的阶段, 抛弃引进万能、拿来主义的思想,痛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技术,几十年后中国大 地上或许真的会出现几亿中产。

2002年1月15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