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沦



林思云


 人们常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比作一个奇迹。日本经济1960年代超过英 国,1970年代超过德国,到1980年代,日本的GDP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直 逼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美国。当时经济学家们纷纷哀叹美国已经走向没落,预测 日本将在21世纪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那时世界上到处流传着日 本神话:什么日本经验、日本模式、东方儒学价值观念等等,学习日本经验的 亚洲四小龙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起飞,一时间日本经验成为经济学家们开 口必谈的“四字经”。

 然而进入1990年代后,一直被经济学家们看好的日本,经济成长的势头突然 出现了停顿。近10年来,日本经济每况愈下,近几年还出现了战后首次的经 济负增长,失业率也一路攀升到历史最高记录。虽说日本经济是外向型经济, 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较大,但1990年代世界经济是繁荣的,美国、欧洲的经 济情况都很好,西方七大经济强国中,惟有日本经济一直低迷不振。现在最乐 观的经济学家,也对日本的经济连连摇头,人们不禁要问:“日本怎么 了?”。

 日本窘境的根源,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国际竞争力的低下”两个 方面来理解。下面就试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造成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之一是来自中国的冲击。中国在高技术领域方面尚不 足对日本构成威胁,但在低技术领域方面却对日本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不少 人认为日本以生产高技术产品为主,中国的低技术产品应该成为日本经济的互 补,为什么会对日本经济造成打击呢?这是因为高技术商品大多是由大量零部 件构成,而这些零部件中的相当一部分只要低技术就可以制造。比如小轿车是 高技术产品,但小轿车中所用的螺丝钉、挡泥板、开关、旋钮等部件,用简单 的技术就能制造出来。

 日本生产高技术产品时,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掌握高技术的大公司是领头雁, 带起一批低技术的中小企业。例如轿车的生产,丰田、本田等大公司负责车体 设计、引擎开发等高技术部分,而螺丝钉、挡泥板、开关、旋钮等低技术部 分,则由中小企业负责。制造轿车这样高技术产品的大公司因为利润丰厚,员 工的工资高一些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并不很大,而制造螺丝、旋钮等利润微薄的 低技术产品的中小企业,员工工资的高低就对产品价格有很大影响。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外放开了廉价劳动力市场,很多日本大公司开始考虑 到中国订购螺丝、旋钮等低技术产品。中国生产的螺丝、旋钮等的质量,并不 比日本产的差多少,但由于两国劳动力的差价,中国产品的价格比日本低得 多。由于资本家都是唯利是图,从中国订购零部件可明显降低产品的成本,增 加公司的利润,所以日本大公司纷纷把大量简单零部件订单转移到中国,使原 来生产这些简单零部件的日本中小企业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

 日本的中小企业雇佣了日本三分之二的就业劳动力,大量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 意味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近几年来,日本的失业率猛增,现在完全失业人口已 达337万人,占整个劳动人口的5.6%。尽管日本大公司大量向中国定货造成 很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但由于资本主义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标,资本 家并不关心国家的失业问题,也不想牺牲自己公司的利润来缓解国家的就业问 题,所以日本大公司向中国订购简单零部件的风潮越刮越盛,今后日本的失业 人口还将进一步向上攀升。

 日本除了把简单零部件的生产转向中国外,还把生产过程中的简单劳动部分也 转移到中国。即使是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简单的组装工 作。这些工作尽管比较简单,却费时费力,是所谓劳动密集型工作。象彩电这 样的产品,有上千个细小零件需要人工焊接组装,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组 装出的彩电,自然比劳动力成本高的日本组装的彩电价格更便宜。松下公司到 中国去组装彩电,那么松下公司生产的彩电就可以比其它公司的更便宜,就会 赢得更多市场。这样一来,东芝、索尼等公司为了与松下公司竞争,就不得不 把组装工作也搬到中国。因此只要有一家公司把劳动密集型工作转移到中国, 其它同行业公司就不得不也跟着转移,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把劳动密集型工作转移到中国,必然减少日本国内的就业机会,形成产业空洞 化,这也是日本近年来失业率猛增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认为日本可以把低技 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作转移到中国,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品。但搞高技术 的研究开发,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有能力承担高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素质 人口,占人口的比例有限,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只能从事较为简单 的劳动。尽管提高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但这并不能改变低素质人口 占大多数的自然规律,不可能全民都是发明家。

 近年来世界经济界出现明显的“经济全球化”倾向,即跨国公司进行生产的国 际分工,发达国家搞高技术部分,发展中国家搞低技术部分。由于日本把低级 术的工作转移到中国,日本国内的低级术劳动力自然出现过剩,所以低级术劳 动者的工资也出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在日本,美国也同样有高技术劳动 者收入增加,低级术劳动者收入减少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现在不少人反对 “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不仅在发达国家中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从长远来看,对发 展中国家也并无没好处,因为国际分工把低收入劳动分配给穷国,就等于把穷 国钉死在贫穷柱上,不会有富裕翻身的那一天。此外经济全球化还使穷国与富 国的关系,从竞争与对抗关系变成主导与依赖关系。富国向穷国发订单,穷国 为富国打工,如果穷国不听话,富国就要收回订单,穷国就要出现大量失业和 社会不安,因此穷国无法对富国说“不”。以前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是竞争 关系,现在中国接受了全球化国际分工,已越来越走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中 国的大量就业人口依靠外资生活,中国已经逐渐失去说“不”的资格。

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造成日本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美国等其它发达 国家也同样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情况要 比日本好得多呢?显然日本经济的低迷,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这就是日本的 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 二、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 有人说日本经济发展靠的是"拿来主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个新产品的出 现,要经过发明、实验、实验成果商品化和大规模生产四个阶段。日本并不擅 长发明和实验、却很擅长将实验成果商品化和大规模生产。日本企业的主要运 作模式,就是引进欧美国家的实验室阶段高技术产品,然后将其商品化和投入 大规模生产。电子表、录像机、液晶显示技术等,都不是日本首先发明的,但 日本首先突破了实验室成果商品化的难关,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有人把这生动 形象地比喻为:在一桌饭菜中,日本人吃掉了最美味的一道菜。

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已有20多年,但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却比欧美国 家落后很多。美国有百名以上的诺贝尔获奖者,英国、德国、法国也有数十 名,而日本算上文学奖与和平奖,也仅有十几人获奖,与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很 不相称。然而日本每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却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也可以看出日 本重技术轻学术的倾向。

 几十年来日本引进技术商品化的道路一直走得很顺,但进入1990年代后,随 着情报信息产业的兴起,日本公司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适应”。日本科 研体制的特点是重集体轻个人,与欧美的个人本位科研体制截然不同。你问一 个美国公司:“这项技术是谁发明的?”美国人会告诉你:“这是张三提出的 想法,李四搞出的样机,,,”;而你问一个日本公司:“这项技术是谁发明 的?”日本人会告诉你:“这是大家一起搞出来的”。

 日本比较擅长搞目标明确的研究,比如彩电开发的研究目标很好确定,无非是 屏幕更大一些,画面更清晰一些,故障更少一些等,这样的研究目标谁都可以 想象和制订出来。而情报信息产业的研究目标却不很明确,比如开发一个新型 的WINDOWS,这个WINDOWS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上级就很难给下级制订 一个具体的研究计划。软件等情报信息产业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研究人员个 人的创造能力。在需要较多个人独创性的科研方面,日本的集体本位研究方式 就显得力不从心。

 目前日本自称在情报信息领域方面落后美国5年,但1980年代末期情报信息产 业兴起时,日本并不比美国落后,当时日本在硬件的微电子技术方面甚至比美 国还先进。海湾战争中名噪一时的美国“爱国者”导弹,就使用了日本造的微 电子芯片。开始时日本也曾想在软件方面与美国一拚高低,但终究没有搞出象 样的产品,最后不得不引进照搬美国的软件。日本也曾想在微机中央处理器 CPU上与美国较量一番,但最终败下阵来,只有在计算机内存方面尚有一定的 优势。

 日本在计算机内存方面有一定优势,是因为计算机内存的线路非常简单,一个 记忆单元由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组成,只要在有限的芯片上做出更多的电容和 电阻,就能造出内存量更大的芯片。因此内存的研究思路十分简单,就是设法 在一块芯片上作出更多的电容和电阻。而研制新型的中央处理器CPU,研究思 路就要复杂得多,什么样的线路设计才能获得更高的速度?这需要较多的独创 和发明。而日本的自上而下长官意志型研究体系,就不适应这种需要较多独创 性的科研工作。

 近年来日本的计算机内存制造又受到韩国的严重挑战。韩国也是日本模式,也 是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型科研体系,所以韩国的产品结构与日本酷似,日本搞 什么韩国就搞什么。日本搞汽车、造船、家电、计算机外围硬件,韩国也跟着 搞这些。韩国的模式是高价引进日本的生产线,然后凭着韩国的劳动力成本低 廉,在价格上与日本货竞争。现在韩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内 存生产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产内存比日本的技术更新,或韩国货比日货质量 更好,而仅仅是由于韩国货更加便宜而已。

 “重集体轻个人”不仅是日本的问题,也是东亚各国的问题。1990年代初, 有人提出中国应该重点发展软件工业,因为软件开发几乎不要资金投入,只要 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就行,正好符合中国资金短缺和人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可是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软件工业并没有搞出什么成果,除了外国人不搞的中文软 件外,中国没有拿出任何独创性的软件产品。中国的文化传统适合搞自上而下 的指令性科研,比如“两弹一星”,却不适合搞自下而上的独创性科研。尽管 软件开发投入少见效快,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也没有一 个擅长搞软件开发的,这些国家的工业模式都是日本模式而不是美国模式,因 为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拒绝它们走美国道路。

 随着情报信息产业的兴起,对个人发明性和独创性的要求越来越多,而长官意 志型的日本研究开发模式遏制研究人员的发明性和独创性,无法适应新时代的 需要,因此日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现在日本除了在汽车、家 电、材料等传统工业方面有一定优势外,在新兴的情报信息工业、生物工程方 面,都与美国有相当的差距。日本似乎已成为旧时代的恐龙,越来越难以应付 新时代的挑战。

 美国的传统工业是家电和汽车,1950年代末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访美,当时 的副总统尼克松在与赫鲁晓夫进行厨房辩论时,曾自豪地说美国的航天技术虽 不如苏联,但美国的彩电技术却遥遥领先。可是进入1960年代后,美国的彩 电工业受到日本产品的严峻挑战,终于全军覆没。美国的汽车工业也在日本车 的竞争下一蹶不振,到1980年代,美国经济似乎已不是日本的对手。如果 1990年代美国的工业体系还是传统的家电和汽车,日本经济超越美国是必然 之事。

 但进入1990年代后,美国又新创一门情报信息产业,为美国带来10年的经济 繁荣,也为美国重新树立起经济霸主的地位。现在美国和欧洲又在遗传基因技 术方面有所突破,21世纪生物工程无疑又是一个新兴产业,而日本在生物工 程技术方面,又比美欧落后不少。日本在情报信息产业上与美国竞争,吃了一 个大败仗,有人将其比作日本的第二次“战败”。在未来生物工程的竞争中, 日本似乎也提前显露出败迹。21世纪的日本还有多少国际竞争力?日本的专家 学者为此十分担忧。

 过去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靠的是“官民一体”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政府主导 型经济的优点是:制定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达成目 标。当年日本政府提出“汽车立国”、“电子立国”等国家战略发展方针,在 几十年内把日本建成了汽车和电子大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对于发展传统工业是 较为有效的,政府可以计划年产多少万辆汽车的发展计划,却无法计划每年搞 出多少个新发明。新兴工业的发展动力在于企业和个人的发明创新,所以并不 需要政府为他们制订什么发展计划,相反政府的干预反而是有弊无益。

 日本以前的成功得益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现在的困境也来源于政府主导型经 济,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日本经验代表了东亚和东南亚的经 验,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印尼也是学习了日本经验,甚至中国的经济发展 也在相当程度受日本经验的影响。现在日本遇到的难题,也会是东亚和东南亚 各国已经或即将遇到的难题。



 当年日本走红的时候,一些亚洲国家也跟着鼓吹西方人应该学习东方的儒学思 想,现在已很少听到“东风西渐”的论调了。日本人现在也感到创新意识的重 要性,想对现有官僚企业体系进行改革,但由于长年的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 固,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明显成效的改革,日本人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人身上。 为了改变日本人独创性的不足,日本政府去年进行了教育改革,大幅度减少中 小学学生的课程和学习内容,试图改变以往填鸭式知识灌输体系,引进欧美的 启发引导式教育方式。

 然而不少人也对这种教育改革抱有忧虑。中国古代有“邯郸学步”的寓言(庄 子):一个宋国人到了赵国首都邯郸,看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于是开 始学邯郸人走路。结果邯郸人的走路方法没学会,又忘了自己以前的走路方 法,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一些日本人担心日本教育改革的结果会象“邯郸学 步”那样,下一代年轻人没有学会西方人的独创性,却又丢掉了日本人以往勤 劳和服从的好传统,高不成低不就,更加糟糕。当然日本教育改革会不会收到 预期的效果,尚有待于实践的验证。

 以前人们常说“英国病”,英国人过分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技术应用,国家因 此衰落。现在世间又多了一种“日本病”,日本人过分重视技术应用,轻视学 术研究,日本会不会也因此而衰落下去?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 日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但毕竟已打下雄厚的基础,在5到10年内, 日本还能维持目前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如果把欧盟算作一个国家,日本则是 第三位)。但10年后、20年后的日本会怎样,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2002年2月5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