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的变迁
林思云
19世纪开始,西洋列强争夺殖民地演变成一场国家竞赛。各国列强争先恐后征
服海外落后国家,美国也不甘心错过最后一班车,在亚洲夺取了夏威夷和菲律
宾。1840年鸦片战争暴露出中国政府的腐败虚弱,此后西洋列强又纷纷来到中
国淘金,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半殖民地化。美国也与清政府在
1844年签订了《望厦条约》的不平等条约。
不过各国列强到中国来的目的却有所不同。英国的国内市场狭小,生产过剩的工
业产品需要海外市场推销。因此英国对中国的野心主要是中国的巨大市场,压迫
中国政府开放市场通商。俄国领土虽大,但地理位置不好,急于获得温带地区的
领土;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压力大,急于扩张领土,因此俄日两国对中国的野心
主要是中国的广大国土。美国有地理位置好的广阔国土,又有巨大的国内市场,
因此美国到中国来主要出于“大家都去我也要去”的竞争心理,没有特别直接的
政治经济目的。
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大家共同瓜分中国的“利
益”,反对个别列强在中国独吞好处。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主要是由俄国的
南下扩张政策引起。美国表面上宣称中立,但私下却支持日本对抗俄国独吞中国
满洲地区的企图。美国答应向日本提供巨额战争借款,并为日俄两国调停停战。
但美国支持日本的条件是日本战后不独吞满洲的利益,美日双方共同开发满洲。
当时日本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答应了美国共同开发满洲的要求。
不过日俄停战后,日本人又感到后悔:自己付出这么多人力物力的牺牲才得到满
洲,美国没有出任何代价,凭什么分沾满洲的利益。所以日本没有兑现与美国共
同开发满洲的承诺,自己独吞了满洲的利益,这就为后来的日美开战打下了伏
笔。现在一些日本历史学家婉惜地说:如果当时日本的政治家不是太短视太贪
心,让美国分沾利益共同开发满洲的话,美国就不会那样起劲地反对满洲独立,
就很可能会避免日美开战,东亚的历史也要重新写过。
直到二战爆发前,美国的中国政策也一直以“利益均沾”为主轴。一次大战后的
1922年,在美国的提倡下,西方列强八国(美、英、法、意、比、荷、葡、日)
和中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九国公
约》声明签约国共同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作为回报中国保证向签约各国“门户
开放”。《九国公约》主要是针对日本的(苏联没有参加华盛顿会议),因为日本
是中国的邻国,出于人口过剩、国土狭小与资源贫瘠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有天然
的领土野心。当然日本也明白西方列强推出《九国公约》的意图,但当时日本政
府感到自己的国力尚无力与美国等列强抗衡,所以同意签署了《九国公约》,并
把在一次大战中夺得的前德国租地青岛归还中国。
193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大萧条,日本国内经济也急剧恶化,日本政府的威
信急落,日本军人逐步登上政治舞台。本来日本少壮派军人就不赞同日本政府的
妥协外交,他们背着日本政府于1931年在满洲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
明显违反了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九国公约》,美国感到日本对中国有露骨的领
土野心,不符合美国利益均沾的中国政策,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美国尽管反对日本的侵华政策,但并没有直接与日本对抗。在1937年开始的中
日战争初期,美国只是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并没有直接干预战争,也没有向中国
提供武器和战争借款,倒是德国和苏联向中国提供武器和借款。直到日本偷袭珍
珠港后,美国才开始介入中国战场,中美进入短暂的盟国时代。不过美国并没有
把疲弱的中国当作真正的盟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私下出卖中国的利益换取苏联对
日参战。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意日新兴列强垮台,英法老牌列强力
尽,美苏两国成为新世界的霸主。二战后不久中共夺取中国大陆政权,加入了苏
联反美阵营。所以此后一段时间美国并没有单独的对华政策,而是把中国大陆简
单地视为苏联共产主义阵营的一个成员,从反共的角度出发封锁和遏制中国大
陆,保卫台湾的国民党反共政权。
战后一段时间里苏联的国力迅速崛起,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开发出可以打到美
国的远程战略核导弹,首次使美国的国土受到直接的战争威胁。到1970年代,
苏联已建成了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远程战略导弹系统,使美国人对国家安全感到前
所未有的担忧。加之1970年代美国越战失败,日德两国经济的崛起又直逼美国
经济,世人都感到美国正走向衰退,同样美国人的信心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很多
美国人担心将来美国国力会进一步衰退,靠美国自身的力量已无法遏制苏联的扩
张,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对付苏联。
此时打“中国牌”遏制苏联,就自然成为美国新全球战略一个重要出发点。1960
年代中苏恶交、兵戎相见后,美国为首的西方感到一些宽慰。但美国人最初并没
有想到能够与中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因为当时毛泽东中国的口号是“反帝
反修”,既反美又反苏。1970年代后,北京向美国作出不少修好的暗示,比如邀
请前美国记者斯诺上天安门参加典礼等,均没有引起美方的注意。直到北京发出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样明显的提示,美国才惊喜地发现北京愿意与美国修好
联手反苏,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开辟了中美合作的纪元。
19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1972尼克松访华后,说中国向美国“一边倒”
有些过分,说中国向美国“半边倒”并不为过。当时北京频频做出与西方交好
的姿态,提出放弃意识形态争执,和平相处的口号,制订“对外开放”的亲西方
政策。与此同时,北京还频频强调自己是“反苏统一战线”中最坚定的一员,开
动宣传机器大搞“反霸权”宣传,声称苏联要称霸全球,是全世界人民的头号敌
人,甚至出动军队与苏联的盟国越南交战,直接抗击苏联的扩张。1979年中美
建交和邓小平访美,使两国关系达到高潮,当时美国人戏称中国是没有加入北约
的美国第17个盟国。
在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期间,得到了苏联在经济军事上的大量援助,使中国的
综合国力有了飞跃的进步。因此中国对美国也抱有很大期望,以为向美国“半边
倒”也可以获得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希望美国会大力帮助中国尽快实现四个现代
化。当时一些美国人也认为应该武装中国,鼓励中国和苏联直接对抗,等两国精
疲力竭后,美国就可以得渔人之利。二战期间美国就用过这样的计策,武装苏联
与德国战斗,自己最后收渔人之利。这些人不仅提议美国向中国出售防御性武
器,还建议向中国出售进攻性武器。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很多人以为这是苏联称霸世界的序幕,美国除了直
接援助和训练阿富汗义勇军游击队(本拉登就是美国人训练出来的游击队员),
还急速与中国接近,打中国牌牵制苏联。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几天后,美国国防部
长布郎访问北京,达成了向中国提供“非杀伤性”防御武器的初步协议。1981
年6月黑格国务卿访问北京,达成了向中国提供“杀伤性”进攻武器的初步协议。
其具体内容是向中国提供高性能地对空导弹、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飞机,并帮
助改造中国现有战斗机使其接近苏联战斗机作战水平。
但是美国政府的“中国牌”政策,遭到保守派和慎重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以美
中两国意识形态相异为由反对武装中国,慎重派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势还不稳定
和明朗,对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也有疑问,很难保证北京将来的行动会与
美国的国益一致。如果贸然把中国武装成一个军事大国,说不定反过来会威胁到
美国的安全,所以慎重派提出应该再对中国观察几年后再作结论。最后保守派和
慎重派的意见占据上风,美国放缓了与中国的军事合作,经济援助也寥寥无几。
美国的态度让中国十分失望,期望美国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军事现代化的梦想破灭
(后来俄国叶利钦向美国一边倒而没有得到什么回报,也让俄国人对美国失望寒
心)。此后中国感到跟着美国反苏吃力不讨好,因此提出既不反美、也不反苏,
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的“均等外交”概念。1982年8月的中共十二大上,正式提出
“独立自主外交”原则,不再提反苏反霸权,开始与苏联修好关系。
中苏关系紧张主要是中国方面搞起来的,苏联本不愿意和中国搞敌对。现在中国
提出均等外交,主动与苏联讲和,苏联当然大喜过望,中苏两国关系迅速缓和。
中国均等外交的转向也让美国的保守派和慎重派得到口实:“你看,中国确实是
靠不住的。”此后,中美两国的延续了10年的准军事同盟关系瓦解,两国在“一
致对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开始冷却,中美的这一轮蜜月期宣告完结。
19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力明显衰退,已越来越无力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加
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大缓解了苏联与西方的对立关系,使美
国人对苏联威胁松了一口气。可就在这时,另一个威胁又悄悄地出现在美国人面
前,这就是“日本威胁”。日本经济在1960年代以后一直超高速发展,1980年代
到达经济顶峰,国民总产值一时间达到美国的70%(现在日本的国民总产值又
退回到美国的40%)。当时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看好日本,纷纷预测日本将在
2000年以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这些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美国产生了“日本威胁论”,遏制日本威胁成为美国
外交的一个新转折点。这时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又成为美国“中国牌”的另一种
打法。在1980年代的一段时间,中国和日本关系较好,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和人
口,日本有先进的技术,美国担心中日两个东亚大国建立盟国关系,形成一个有
力量与美国对抗的新实体,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和安全。因此阻止和分断中日
结盟,利用中国对日本的历史感情,扶持中国牵制日本,又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
新重点。
就在此时,中国发生了六四事件。六四后,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孤立中共的势力,
但在这种势头中,日本政府却表现出对中共的“宽容”,不仅没有追随西方国家
制裁中共,反而提出“不要孤立中国”的异论。日本的做法让美国感到担心,美
国怕中共因此对日本产生感激之情,而促使两国走向结盟关系。因此美国在六四
发生后不久的1989年7月,就急忙秘派特使到北京安抚中共,放出美国政府对
中共制裁主要是应付社会舆论的底牌,不会发展到“最惠国待遇”等实质问题上。
老布什总统的对中“低姿态”外交,在议会遭到一部分议员的强烈批评,而1989
年8月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后,透露出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为了与日本保持
平衡,美国不应孤立中国,而且有必要与北京保持密切强有力的关系,这是美国
在东亚地政学上的战略利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向来是利益高于道义。在维
护人权和寻求美国利益的天平上,美国选择了利益一端,用交好北京的“中国牌”
牵制日本。
进入1990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苏联解体,美国最大的军事
威胁消失;二是日本经济衰退,已无力与美国争夺经济霸权,一切似乎都朝着有
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可是此时中国却凸显出来,成为一个让美国头疼的国家。
当然让美国头疼的国家还有北朝鲜、伊拉克等与美国作对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
只是威胁到美国的局部安全,并没有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根本性的威胁。
中国则不一样,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和资源的超大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
威胁到美国的经济,甚至有人称中国进入国际市场和加入国际竞争,是造成世界
经济不振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进步,已对美国的国家安
全构成潜在的威胁。中国本来已经是核大国,近年来又从俄国购入了以前美国怎
么也不愿意提供的高性能战斗机、军舰等先进武器,初步具有与美国打一场局部
战争的实力。所以近年来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中国威胁论”的论调。
由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外交,虽然中国仍尽量避免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直接对
抗,但还是或多或少地同美国发生一些低强度对抗。1999年美国出兵科索沃时,
本来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政府却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反对,结果中国的南斯
拉夫使馆被炸。中国使馆被炸也是美国对中国政府的一种提醒:在国际事务上不
要轻易与美国作对,否则会使中国付出代价。
以前美国没有把中国当成对手,只是把中国当成手里的一张对付别人的“牌”。
而现在中国已不是一张牌了,已经走入美国的牌桌成为与美国对弈的对手。去年
美国侦察机在海南岛附近与中国军机相撞,也是美国开始把中国当作对手的一个
迹象。美国与中国的对弈中,需要各种对付中国的“牌”,其中最大的一张就是
台湾牌。美国知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心病,也知道现在中国政府一心发展经
济,不愿意在台湾问题上出事。所以美国不时有意无意地放出支持台湾独立的风
声和暗示,对北京进行牵制,并且必要时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北京在
其他方面的让步。
美国另一张对付中国的牌是日本。前年美国把《美日安保条约》的地域扩大到“日
本周边”,包括了台湾海峡。这样一旦大陆台湾发生武力冲突,只要美国介入,
日本根据《日美安保条约》也自动介入。而日本与中国有世仇,一旦日本介入中
国内战,中国就自动把日本提升为主要敌人,减轻美国的压力。美国在战略外交
上,一直比对手先行一步。
综上所述,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二次大战前为第一个阶
段,这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利益均沾”,在中国牟取物质利益;从中苏恶
交到1990年代初期为第二个阶段,这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中国牌”,利用
中国与苏联和日本的矛盾,用中国来牵制苏联或日本;1990年中期以后则为第
三个阶段,这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是警惕“中国威胁”, 警戒中国的发展,利
用台湾和日本牵制中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在10年到20年内,尚不会成为有实力与美国直接对抗
的超大国,因此中美关系在近期内可以维持一个不即不离的相对关系。不过今后
中美关系中对抗的成分,会越来越大于合作的成分,这恐怕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
走向。
2002年10月17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