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与弃老―――中国和日本的道德观差异



林思云


 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株笑话:一个男人划船过河,船上载着他母亲,老婆和儿子。船到河心突然翻船,这时你只要看那个男人先救谁,就能判断出他是哪国人。美国人会先救老婆,他的解释是:儿子可以再生;日本人会先救儿子,他的解释是:老婆可以再娶;中国则先救母亲,他的解释是:母亲只有一个。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倒也有统计数据从侧面来证明其可信性。美国的绑匪多半绑架老婆,日本的绑匪多半绑架儿子,而中国的绑匪多半绑架父母(这当然是以前的情况,现在不孝子孙多了,绑架父母案件也就少了)。你绑架一个日本人的老母问他要钱,日本人大致是不会和你做交易的。

 中国以前曾有一组有名的《二十四孝》故事,用来教育儿童孝顺父母。有好事的儒者还把这二十四孝的故事绘成幼儿易懂的图画,称《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中有一个“郭巨埋儿”的故事,以下是原文:为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音he]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这个故事翻译成白话文是:汉朝人郭巨,家里很贫穷。有一个三岁的儿子,郭巨的母亲节省自己的口粮给孩子吃。于是郭巨对妻子说:“家里贫穷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食母亲的口粮,不如把这个儿子活埋了。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却不能再有。”郭巨的妻子不敢违抗,于是郭巨掘坑三尺准备活埋儿子时,忽然发现一坛黄金,上面写着:“这坛黄金是老天赐给孝子郭巨的,当官的不能向他索取,平民百姓也不能抢夺。”

 与此相反,日本却有一个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捨て”。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木下恵介,1958年拍摄了一部以贫瘠山村抛弃老人为题材的电影《楢山節考》,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阿信妈也曾经说:“如果家里再困难的话,你就把我背到山上去吧”。

 同样是一家人面临不得不放弃一个人才能存活的情况,中国人选择了“埋子”,而日本人却选择了“弃老”,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道德观脱离现实而僵硬,日本人的道德观顺从现实而变通。从现实的角度看,“弃老”的确比“埋子”更加有利于一个家庭的发展,这是谁都明白的简单道理。可是中国人却被“孝道”所束缚,要求子女一定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不惜做出违反现实的荒唐事。

 古往今来,中国社会经常有一些人们必须“坚持”的脱离实际条条框框,古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今有“四项基本原则”等等。反观日本,却鲜有“基本原则”那样的条条框框,一切讲求实际,遵从“适者生存”的现实路线。日本人看到西洋国家强盛,立即开始搞全盘西化的明治维新,而中国人却忙着争论“中体西用”的国体道德问题,丧失了国家发展的大好机会。

 今天中国人的思想越来越西化,遵循孝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可是中国人办事时,依旧被很多人为规定的、脱离实际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很多事情到了中国,都变得特别的难办。因此中国人在办事以前,往往要先花费很大的力气去砸烂各种条条框框,使得中国人的办事效率很低。不过近年来中国人也开始变得现实和变通了,不讲“主义”只求“发展”,是近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因素。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感谢邓小平的“白猫黑猫”学说,是老邓把中国引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2003年9月2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