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背后的辛酸
林思云
这次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再次夺得大把金牌,中国在金牌排行榜上名列前排,让国人又一次兴奋不已。然而在闪光金牌的背后,却充满了为这些金牌而奋斗的运动员的辛酸。
中国体育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最上层是国家队,目前大约1千多人;第二层是省队,目前大约1万多人;第三层是市队、县队,人数大约数万人;最下层是少年体校(也叫业余体校),人数大约20万人。中国目前实行专业体校训练体制,运动员从小进入当地的少年体校训练,少年体校虽说是边学习边训练,但以全天候训练为主,文化课学习基本上等于形同虚设。少年体校运动成绩好的学生,被挑到省级专业队进行全封闭训练,目标就是奥运金牌。但有幸拿到金牌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拿不到金牌的运动员的命运又怎样呢?
每次奥运等重大比赛结束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金牌(奖牌)获得者名利双收,不仅领到大笔奖金,还能上广告,免试攻读学士硕士,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提拔升官,贷款开公司等。但大多数运动员没有那样的好运,那些没有摘到奖牌的运动员的下场,往往就不很妙了。每次重大比赛结束后,都要出现运动员大批退役的高潮,因为“狡兔死,走狗烹”,对于不能在下届奥运会上夺金牌的运动员,他们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著名的辽宁柔道队总教练刘永福介绍说:辽宁柔道队有200多人,除了拿到奥运奖牌的选手,其他运动员退役时都不包分配,自己找工作谋生路。专业化的训练体制使运动员除了精通自己的专项外,缺少文化知识,不了解社会,退役后基本成了“废人”,因此找工作十分困难。辉煌一时的马家军,退役后的运动员,除了王军霞、曲云霞、姜波等少数几个在社会上名气很大的队员境遇不错外,其他大部分都处在待业状态。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退役后,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照顾她,留在学院训练科工作。她说:“我现在真是后悔自己当初不好好学习,当冠军是暂时的,可一辈子没文化,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我要不是奥运会冠军,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
曾经夺得女子技巧的世界锦标赛冠军、全国冠军等多项冠军的刘菲,2000年退役后至今没有正式工作。她对记者说:“我现在真是后悔走上体育这条路。鲜花、掌声、鲜艳的红旗已经离我远去。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当我退役的那天,就是我艰难生活的开始。我没有房子住,没有工作干,没有基本的生活费,甚至连户口都不知道该放到哪里。”
金牌战略使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不顾科学规律,超强度训练,致使很多运动员为了出成绩,常常不计后果地超负荷训练,在获得好成绩的同时也患了影响终身的疾病。运动员在成为“文化知识废人”的同时,也成了“身体的废人”。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治疗伤病是国家出钱,可一旦退役,公费医疗就没有了,今后治疗残留下来伤病的医疗费全由运动员自费承担。今年5月突然死亡的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退役后疾病缠身却无钱看病,病重时靠向邻居借钱才住进医院。很多退役运动员自费负担沉重的伤病治疗费,往往造成他们生活困难。
中国现行的体育体制,只有对出成绩、夺金牌运动员的奖励,至于大多数没有出成绩的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出路问题、后半生的生存问题,则不在现行体育体制的考虑范畴之内。这就是邓小平 “黑猫白猫”理论的典型实践者,捉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可是没有捉住老鼠的猫怎么办?没有拿到奖牌的运动员就是没有抓到老鼠的猫,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悲惨的。
中国有20万人从小进入体校专练体育,而能登入奥运会金牌榜的只有区区数十人,确实是残酷的淘汰机制。古人云:一将成功万骨枯。运金牌的成功者们,不也是站在万名为此付出牺牲的无名运动员之上吗?
2004年8月22日写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