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负面影响
林思云
一、过分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
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大力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但现在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弊病已经显露出来,中国政府不得不对经济发展的方针作重大的调整。
下面是1997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和国民总产值的数据
国民总产值
对外贸易
中国 7000亿美元
2400亿美元
日本 51000亿美元
6700亿美元
美国 73000亿美元
14000亿美元
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20%以下,说明美国和日本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外国经济情况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5%,和东南亚国家相类似,是一种对外依赖型经济。在对外依赖型经济中,外国的经济危机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所以难于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
这次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虽然使用强制的行政手段保持了人民币的不贬值,但也还是没有能够消除东南亚国家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1998年已下降为不到8%,预计1999年经济发展速度还将进一步下降。
现在中国政府也发现这种对外依赖的外向型经济,虽然能迅速促成一时的繁荣,但却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去年开始中国政府宣布今后的经济发展要走以内需为主的道路,准备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个人消费都占国民总产值比例的70%以上,中国要搞以内需为主的内向型经济也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个人消费市场。但由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内市场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经济改革政策,还对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障碍。
二、在发展内向型经济方面存在的政策性失误
目前中国政府的最大任务是扭转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而国有企业的主要市场又在国内,所以搞活国内市场其实成为了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前提。但目前中国却面临国内个人消费市场的严重萧条和低迷。造成个人消费市场低迷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急剧的通货膨胀造成个人财产的急剧贬值,使购买力严重衰减而引起的结构型消费低迷,俄罗斯等国就是属于结构型消费低迷。另一种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敢轻易动用银行存款进行消费,从而导致个人消费减少的信心型消费低迷。
1990年,中国的个人储蓄额为7千亿人民币,而到1996年就增加了4倍多,达到3万亿以上。但在此期间个人消费的增加却少得多。尽管物价一再下降,银行的利息也一再下调,可是银行的个人存款额还在不断增加,人们不愿意拿出钱来购物消费。人们不愿购物造成了企业的产品滞销,使企业减利和亏损。而企业的减利和亏损又造成企业雇员的收入减少,甚至失业。企业雇员的减收和失业又使人们进一步不敢轻易化钱消费,造成市场的进一步萧条。所以中国目前的消费市场萧条应属于信心型消费低迷。
信心型消费低迷使中国的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造成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政府经济改革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改革政策时,单纯从减少国家财政负担的角度考虑,进行了就业体制改革,公费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但却忽视了这些改革措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政策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对个人消费市场影响最大的是就业体制改革,打破了社会主义保证就业和终身雇佣制的铁饭碗。可是一个人下岗失业,就会对其它并没有下岗失业的人的消费信心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人们害怕将来也会遇到同样的下岗失业命运,为了预防万一,人们不得不减少消费,把一部分钱贮存起来作为自己的失业保险金。这是造成银行存款增加但消费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公费医疗的改革。由于公费医疗改革使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不得不面临自己掏腰包看病的情况,而遇到需要住院动手术的大病,至少需要数千到一万人民币以上的开销。一个三口人的家庭,为了应付万一的疾病,至少要为家庭准备二、三万人民币的医疗保险金才能比较安心。另外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子女的教育费用成为家庭的重要支出,一个子女上高中和上大学的费用少说也需一万人民币以上。所以为了子女将来升学的准备,需要预备一万人民币以上的教育基金。
80年代初,中国人的存款总额和存款率都远低于现在。但那时的人们愿意拿出大部分的积蓄来购买冰箱、彩电等高档耐用家用电器,促成了个人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那时人们敢于化钱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未来没有太多的顾虑,无需害怕失业的危险,没有自费看病的忧虑,也无需为子女准备巨额的教育资金。所以当时人们的银行存款基本上全是用于消费的,几乎不包含保险金的成分。
现在中国人的银行存款比例远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这并不是由于中国人更喜欢存钱,而是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得不用存款的方式来自己为自己保险。但巨额存款放在银行里静止不流动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以中国政府想引导中国老百姓动用存在银行的三万亿人民币进行消费,搞活市场,促使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看中了住房这个大商品,想通过住房的商品化来消化掉一部分个人存款,达到促活经济的目的。可是中国政府忽视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存款有很大一部分是含有保险性质的个人保险金。在没有完备社会保险制度的情况下,让老百姓动用自己的保险金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就业体制改革和公费医疗的改革,明显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安全感,更促使人们用增加存款的方式来提高自我保险能力。所以中国的住房商品化很快就遇到了难关,除了少数富翁,大多数工薪阶层对商品住房并不感兴趣,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保险金拿去改善住房条件。
于是中国政府又想出一个强制性的出售公房的计划,但由于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已不得不暂停执行。可是中国政府的住房商品化改革方案又使老百姓增加了新的不安全感,不得不为了将来解决住房而准备一部分存款。这种存款计划又迫使人们削减其它开支来确保住房基金,从而导致消费市场的进一步萧条。
可以说近来中国政府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改革,对于在中国建立起以内需为主的健全经济的发展,起了消极和阻碍的作用,应该进行认真的反思。
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内经济,就要培养起一个强有力的个人消费市场。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的生活安全感,人们才会放心花钱消费,这是强大个人消费市场的基础。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大国内经济也都是建立在良好社会保障基础上的。希望中国政府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放在优先的位置,提高人们的生活安全感,从而为建立一个内需为主的强大国家经济打好必要的基础。
1999年5月24日写于日本